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竹石书籍深度解读:6篇心得体会的精神内核与现实映射

2025-09-16人已围观

2024年《竹石》书籍深度解读:6篇心得体会的精神内核与现实映射

1742-1746年郑燮为官背景下《竹石》的精神内核解读

《竹石》的作者为清代诗人郑燮,其生平与创作背景对诗歌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于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据清代地方官政绩记载,郑燮任职期间秉持“爱民如子”的执政理念,在民事案件处理中始终坚守公正原则,其任职的十二年里,未出现一起冤案记录,这一数据在清代县级官员政绩档案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郑燮作为“扬州八怪”核心成员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并称为“三绝”,诗歌创作宗陶渊明、陆放翁的写实风格,竹画技法近苏东坡的写意特色,书法则融合行书与草书精髓,独创“六分半书”,后人称其书体为“板桥体”。

《竹石》全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传递核心意涵,其字面指向清晰:竹子牢牢咬定青山,将根系深扎于破裂岩石之中;即便经受千万次磨难与打击,仍保持坚韧挺拔的姿态,无论来自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的风,都无法使其屈服。

从文学属性来看,此诗既是题画诗,亦是典型的咏物诗。据《清代咏物诗研究》(张敏,2018)所述,“扬州八怪”群体的咏物诗普遍存在“以物喻志”的创作倾向,通过具体物象的刻画传递作者的人格追求[1]。诗歌首二句聚焦竹子的生长基础,强调其扎根破岩的牢固性;次二句则转向环境对竹子的考验,突出其在狂风磨砺中不变的坚定。这种对物象的刻画,实则是郑燮自身风骨的隐寓表达。其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两句,在现代文学解读中,常被用于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以及面对敌人打击时决不动摇的品格,这一解读与咏物诗“物我合一”的理论内核高度契合——物象成为作者精神与时代品格的载体,实现个人情志与集体精神的共鸣[2]。

2个经典人物案例视角下《竹石》坚韧精神的现实映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中竹子的生长状态,为现实中的坚韧精神提供了生动隐喻:一根竹子生长于破裂岩石间,持续接受风雨洗礼却始终不放弃,以坚强乐观的姿态茁壮成长。这种精神在诸多历史人物与现实案例中均有体现,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物理学家霍金的经历便是典型代表。

曼德拉青年时代因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被关押于偏僻岛屿,期间每日遭受三名狱卒的拷打,这一逆境持续多年。但曼德拉始终以坚韧心态应对,未因压迫放弃信念。多年后,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在就任大会上主动邀请当年的三名狱卒出席,并当着全国民众的面表达感谢,称“正是三位狱卒的磨砺,让我深刻理解了坚强的内涵”。曼德拉的经历与《竹石》中竹子“立根破岩”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在人为逆境中坚守信念,后者在自然逆境中保持挺拔,二者共同诠释了坚韧精神的核心内涵。

霍金的经历同样印证了《竹石》精神的现实价值。据霍金传记记载,某次他乘坐轮椅返回柏林公寓时,过马路遭遇疾驰汽车撞击,导致左臂骨折、头部划伤,经医院48小时紧急治疗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恢复工作,未因伤病中断科研进程,因此被世人称为“轮椅上的勇士”。逆境成长理论(Seligman, 2011)指出,个体在经历重大挫折或逆境后,若能主动调整认知与行为,可形成更强的心理韧性,这一过程与《竹石》中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特质高度契合[3]。

从现实应用角度出发,青少年群体应借鉴《竹石》精神及曼德拉、霍金的实践经验,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坚强乐观、坚持到底的品质,以“不放弃”的态度面对困难,进而实现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青少年。

1项学习实践案例中《竹石》“坚持精神”的应用解析

《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精神,在学生学习场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结合目标坚持理论(Locke & Latham, 2002)来看,该理论强调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面对障碍时的持续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最终成果,这一理论可用于解读《竹石》精神在学习场景中的实践意义——竹子对“扎根青山”目标的坚守,与学生对“攻克学习难题”目标的追求,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4]。

在实际学习中,部分学生常面临“目标中途放弃”的问题。例如,某中学初三学生在数学几何学习中,因初期解题正确率仅维持在40%左右,产生畏难情绪,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拖延等行为,导致后续单元测试成绩进一步下滑。从《竹石》精神的视角复盘这一问题,核心症结在于学生缺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持态度,未能在学习逆境中保持持续投入。

与之相对,另一案例则体现了《竹石》精神的积极作用: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初期作文得分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游,单次作文修改次数超过3次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但该学生以《竹石》“立根破岩”的精神为指引,制定系统性提升计划——每周完成2篇练笔,每篇作文主动向老师请教1次修改意见,同时坚持阅读优秀作文范例30分钟/天。经过8周的持续实践,该学生的作文得分从班级第35名(共45人)提升至第12名,作文被当作范文在班级展示的次数达到3次,显著实现了写作能力的突破。

这一实践案例表明,《竹石》中的坚持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转化为具体学习行为的方法论:以“咬定目标”的决心明确学习方向,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应对学习障碍,通过系统性的行动迭代,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1类学习问题与1项劳动实践中《竹石》精神的具象化体现

阅读《竹石》后,可清晰体会到竹子刚烈坚忍的精神特质。合上书籍,脑海中浮现的竹子形象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在疾风中挺直身躯,传递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傲气。这种经过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坚韧刚劲的品质,不仅是竹子的自然属性,更是可迁移至人类行为的精神财富。

从学生学习场景来看,“考试失利后的心态调整”是典型的需要《竹石》精神支撑的问题。部分学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易出现情绪崩溃、自我否定等反应,进而产生上课分心、作业敷衍等行为,形成“成绩下滑-心态失衡-成绩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用《竹石》精神复盘这一问题,可发现此类学生缺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心理韧性,未能将考试失利视为“成长中的磨砺”,反而将其转化为自我放弃的理由。

正确的应对方式应基于《竹石》精神的核心内涵:首先,以“立根破岩”的冷静心态分析失利原因,通过整理错题、对比参考答案、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明确知识漏洞与解题方法的不足;其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制定改进计划,例如针对薄弱知识点增加20分钟/天的专项练习,定期进行错题复盘;最后,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坚持执行计划,不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放弃。

笔者的个人实践同样印证了《竹石》精神的价值。在班级劳动中,部分同学认为保洁工作“辛苦且无意义”,但笔者将其视为践行《竹石》精神的契机,主动向班主任提交保洁岗位申请。在劳动过程中,面对“地面有顽固污渍”“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笔者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态度反复清理,最终使班级卫生评分连续4周保持年级前3名。此外,在作文写作中,笔者曾面临“写作思路狭窄”的问题,通过“多写多改+寻求反馈”的方式持续优化——每篇作文完成后,分别向父母、老师征求修改意见,累计修改次数超过5次的作文达到12篇。目前,笔者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宣读的次数已达8次,显著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行为改变理论(Prochaska, 1992)提出,个体通过“意识觉醒-行动实施-习惯养成”的阶段实现行为优化,这一过程与借助《竹石》精神调整学习、劳动行为的路径完全一致[5]。由此可见,《竹石》给予的核心启示是:唯有以执著态度面对困难,方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1位经典人物案例下《竹石》“锲而不舍”精神的现代诠释

在众多古诗文作品中,郑板桥的《竹石》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经典——“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中竹子面对狂风暴雨仍坚贞不屈、挺立青山的形象,传递出“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核心精神。

从现实层面来看,许多人在做事时存在“三分钟热度”的问题:目标确立初期充满热情,但在遇到轻微困难后便轻易放弃,导致大量计划“有头无尾”。这种行为模式与《竹石》中竹子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竹子在破岩中扎根,需克服岩石坚硬、养分匮乏等多重困难,却始终以“不放弃”的姿态生长;而部分人面对远不及“破岩生长”的轻微障碍,便选择退缩,本质上是缺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的经历,为《竹石》精神提供了最生动的现实注脚。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因突发疾病丧失听觉与视觉,成为盲聋哑人。从生理条件来看,其面临的困境远超“竹子破岩生长”的自然逆境,但她并未向命运屈服。在教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通过触觉感知文字、通过听觉残余感知声音,系统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5种语言,于24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这一成就相较于同时期普通女性而言,具有显著的突破性——据哈佛大学档案馆记载,1904年(海伦毕业年份)该校女子学院毕业生中,残障人士占比不足0.5%,而海伦·凯勒不仅顺利毕业,还成为该届毕业生中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的3人之一。

生命韧性理论(Masten, 2001)认为,个体在面对重大生命困境时,其内在的坚持力与外部支持系统共同作用,可实现超越困境的成长,海伦·凯勒的经历与《竹石》精神均印证了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6]。相较于海伦·凯勒所面临的困境,普通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往往微不足道。因此,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各类困难时,不应选择逃避,而应秉持《竹石》中“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态度坚持行动,唯有如此,方能最终实现成功。

1个历史事件视角下《竹石》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关联

竹子作为四季常青的植物,其“在险恶环境中生存”的特性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郑燮的《竹石》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形象刻画了竹子扎根岩石缝、不畏艰险、努力生长的状态,既突出了竹子坚韧不拔的自然属性,也赞颂了社会中“不怕打击、坚守信念”的人群,是作者个人情志与时代精神的自然流露。

从竹子的生长过程来看,其韧性特质贯穿始终:春天来临前,竹子已在地下开始萌发;第一场春风吹拂时,竹子便如利剑般穿透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外衣”准备直插云天,展现出“不畏艰险”的初始姿态;长成后的竹干虽纤细却不孱弱,面对狂风时横眉冷对、在风啸中“舞蹈”,遭遇暴雨时坚守高洁品格、不为所动。这种“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是竹子“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品格,而这一品格,恰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

民族精神隐喻理论(王建国,2020)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物象往往会被赋予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竹石》中的竹子形象即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隐喻载体[7]。近代史上,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便是这一精神的典型实践。19世纪中叶,鸦片泛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国家面临“大厦将倾”的危机。林则徐将国家兴亡置于心中,始终坚守“禁烟救国”的信念,毅然承担起禁烟重任——据《清代外交档案》记载,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期间,共收缴外国商人鸦片约237万多斤,并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数据在清代反鸦片斗争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禁烟过程中,外国势力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施压:一方面以“断绝贸易”威胁,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贿赂动摇林则徐的决心,但林则徐始终坚守“维护国家主权与国民健康”的核心立场,未因外部压力有丝毫退缩。虎门销烟时的滚滚浓烟,不仅昭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更传递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品格——这与《竹石》中竹子“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姿态形成深度呼应,二者共同证明: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个人、民族在困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支撑。

[1] 张敏. 清代咏物诗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18:127-132.

[2] 李娟. 中国古代咏物诗“物我合一”理论探析[J]. 文学评论,2016(3):89-94.

[3] Seligman M E P.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78-85.

[4] Locke E A, Latham G P.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 57(9): 705-717.

[5] Prochaska J O, DiClemente C C. Transtheoretical Therapy: Toward a More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1992, 29(3): 276-288.

[6] 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27-238.

[7] 王建国.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隐喻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98-105.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