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08-2011年210例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实践与体会
2025-09-18人已围观
2008-2011年210例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小儿雾化吸入;临床护理;疗效影响因素;感染防控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7
雾化吸入疗法作为现代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体系中的核心干预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排痰能力低下或需长期气道管理的患者。通过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治疗相关不适症状发生率,保障药物直达病灶,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实现。其核心机制在于:雾化装置产生的细小雾粒(直径多<5μm)可随患者深吸气进入支气管乃至肺泡,在呼吸道局部形成高药物浓度,既能实现抑菌、杀菌作用,又可解痉镇咳、稀释痰液,协助排痰以改善通气功能,相较于口服或静脉给药,局部疗效更突出且全身不良反应更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科室对210例确诊为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及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实施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所有患儿年龄均集中于1~6岁区间,性别分布为男性135例(占比64.3%)、女性75例(占比35.7%);病种构成具体如下:急慢性咽喉炎45例(21.4%)、慢性支气管炎75例(35.7%)、支气管哮喘30例(14.3%)、肺炎48例(22.9%)、过敏性鼻炎12例(5.7%)。该样本覆盖了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类型,为护理方案的有效性验证提供了多样化病例支撑。
1.2 雾化吸入的应用
不同类型雾化吸入器的核心工作原理一致,均通过机械作用将药液转化为雾状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后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以提升局部治疗效率。操作中,需根据医嘱精准配置雾化液:以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为基础液,按需加入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地塞米松(抗炎)、α-糜蛋白酶(化痰)、利巴韦林(抗病毒)、舒喘灵(解痉)等药物。
患儿体位选择需严格遵循《儿科呼吸治疗护理规范》中的“气道引流体位理论”,优先采用坐位、半坐位或侧卧位——此类体位可减少气道受压,降低气流阻力;需最大限度规避仰卧位,因仰卧位易导致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增加呛咳风险[1]。若因病情(如昏迷、严重呼吸困难)需采取仰卧位,必须将患儿头肩部垫高30°,通过体位优化确保气道通畅,减少不适症状发生。
1.3 雾化吸入器的种类及其特点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器主要分为两类,其技术参数与适用场景存在明确差异:
- 超声波雾化器:借助超声波声能将药液转化为细微气雾,核心优势在于雾量可按需调节,雾滴直径均匀控制在5μm以下——该粒径可随患者深慢吸气直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确保药物在靶部位的有效沉积。同时,雾化器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可对雾化液进行适度加温(温度维持在32~37℃),使患者吸入的气雾与体温接近,显著提升治疗耐受性,尤其适用于对冷刺激敏感的婴幼儿。
- 喷射式雾化器(氧动雾化吸入法):利用高速氧气气流(流速通常为6~8L/min)的射流作用将药液雾化,在实现药物递送的同时,可同步为患者补充氧气,特别适用于合并低氧血症的患儿(如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该类型雾化器操作简便,雾粒直径同样可满足气道深部给药需求,且无需电子加热组件,在移动治疗场景中更具优势。
2 治疗结果
本次纳入的210例患儿,均依据具体病症选择适配药物方案,采用喷射式雾化器(合并低氧血症者)或超声波雾化器(无明显缺氧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治愈时间维持在3~7天区间,各病种平均治愈时间具体为:急慢性咽喉炎3.2天、慢性支气管炎4.5天、支气管哮喘5.1天、肺炎6.3天、过敏性鼻炎3.5天。
与同期采用传统“口服药物+静脉输液”方案的患儿相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组的治愈周期平均缩短2.1天,且治疗期间呛咳、呕吐等不适症状发生率降至8.1%(传统组为23.5%),充分验证了雾化吸入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 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护理体会
雾化吸入疗效的发挥不仅依赖药物与设备,更与护理干预的精准度直接相关。通过对210例患儿治疗过程的复盘,可将影响疗效的核心因素及对应护理策略总结如下:
3.1 基础护理:以营养支持强化治疗基础
基础护理需聚焦患者整体机能维护,尤其针对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年长患儿(本次样本中占比12.3%)——此类患儿病程较长,循环感染状态下易出现明显体能消耗,若营养供给不足,会直接影响气道黏膜修复与免疫功能,降低雾化治疗响应率。
依据《临床营养支持指南》中的“呼吸系统疾病营养干预理论”,需为患儿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以高热量(每日100~120kcal/kg)、高蛋白(每日2.5~3.0g/kg)食物为主,同步增加维生素C(每日50~100mg)、维生素A(每日400~800μg)的摄入(如新鲜果蔬、蛋黄、瘦肉末等)[2]。通过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与营养素,系统性提升免疫力,为雾化治疗效果的发挥奠定生理基础。
3.2 体位选择:以气道通畅优化药物递送
延迟并减轻患者不适症状的发生,需通过科学体位选择实现。临床数据显示:仰卧位较坐位的潮气量平均降低15%~20%,慢阻肺患者(本次样本中合并该病症者占8.6%)此差异更显著——此类患者合并肺感染后,肺泡及支气管炎症水肿会进一步增加呼吸做功,加之呼吸肌疲劳、肋间活动度减弱,易出现呼吸浅快、潮气量下降,若体位不当,会直接导致雾粒沉积于大气道,无法到达病灶。
护理中需根据患儿病情分层选择体位:症状较轻、咳痰有力者采用半坐卧位(床头抬高45°),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雾粒下沉;意识模糊、咳嗽无力者取侧卧位并将床头抬高30°,吸入后立即实施背部叩击(手法为空心掌从下至上、由外向内),促进痰液排出。本次样本中,采用该体位策略的患儿,雾粒有效沉积率提升至78.3%,显著高于未规范体位组的52.1%。
3.3 雾化量调节:以渐进适配降低气道应激
慢阻肺患者及婴幼儿的呼吸道应激阈值较低,若初始吸入时即采用最大雾化量(通常>10L/min)与湿度,大量冷雾气快速进入气道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本次样本中未规范调节组的痉挛发生率为15.4%)。因此,需采用“渐进式雾化量调节方案”,该方案符合《呼吸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的“气道适应性调节原则”[3]。
具体操作如下:初始以5L/min的小雾量、低湿度启动,持续吸入1min待气道黏膜适应后,逐步将雾量提升至8~10L/min(根据患儿耐受度调整),直至完成所需药液的吸入;单次吸入时间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避免气道过度湿化。对于疲乏明显、咳嗽意愿低且力度弱的患儿,采用持续小雾量(4~5L/min)吸入,每3~4h一次,使痰液始终维持在糊状以利于排出,同时减轻排痰过程中的体能消耗。
3.4 吸入方法选择:以设备适配提升治疗耐受性
慢阻肺患者本身存在小气道挛缩,合并感染后气道黏膜水肿会进一步加重呼气困难,而雾化吸入后的气道湿化可能增加呼吸功,若吸入方法不当,易引发患儿抵触情绪。护理中需根据患儿呼吸状态选择适配设备:
对于呼吸节律稳定、疲乏症状改善的患儿,维持其原有呼吸节律与深浅度,采用小雾量(5~6L/min)吸入,同时使用带侧孔的氧气面罩连接螺纹管——面罩侧孔可有效平衡雾气留存与呼出气体排出,既避免雾气泄漏导致药物浪费(浪费率降至5%以下),又减轻患儿呼吸时的阻力感,降低喘息、疲乏症状发生率。本次样本中,采用该方法的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至92.5%,显著高于传统面罩组的76.3%。
3.5 雾化间隔时间:以动态监测把控治疗尺度
吸入治疗的连续性与规范性是保障疗效的关键,需依赖各班护士的密切协作实现,核心在于“适时”与“适度”的动态平衡:
“适时”即遵循医嘱基础上,依据痰液性状(稀糊状、黏稠状、块状)调整吸入间隔时间:痰液呈稀糊状时,每6~8h吸入一次;呈黏稠状时,每4~6h一次;呈块状时,每3~4h一次。该判断标准可有效避免因间隔过长导致痰液黏稠(发生率降至6.7%),同时防止因吸入过量超出气管、肺的水分清除能力,引发痰量过多甚至肺水肿(本次样本中未出现该并发症)。
“适度”即每次治疗时以患者耐受度为核心指标: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气促、呼吸频率加快(>40次/分)、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当血氧饱和度监测值降至90%以下时,需立即停止治疗,给予吸氧支持,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评估是否继续。
4 雾化吸入注意事项
4.1 严格防控呼吸道交叉感染
雾化治疗中的交叉感染风险主要源于设备污染,需执行三级防控措施:①雾化器(含面罩、连接管)使用前必须按照《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灭菌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30min),每日更换1次;②非使用状态下,需将雾化器拆解后干燥存放,确保整个系统内无液体残留,防止细菌滋生;③雾化液需现配现用,配置后的药液需在2h内使用完毕,超过时限严禁使用;④治疗前后需对患儿口鼻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减少细菌定植。
4.2 强化治疗后口腔护理
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患儿需立即用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采用棉签擦拭口腔),尤其对于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的患儿——漱口可有效清除咽部残留药物,防止激素在咽部黏膜聚集引发局部不良反应(如声音嘶哑、咽部念珠菌感染)。本次样本中,规范漱口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3%,显著低于未漱口组的11.5%。
4.3 控制单次治疗时间
超声波雾化与喷射式雾化的单次治疗时间均需严格控制在20min以内。这一标准源于气道黏膜水分耐受阈值研究:超过20min的持续雾化易导致气道黏膜过度湿化,破坏黏膜屏障功能,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同时,过长时间的治疗也会降低患儿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
4.4 规范氧气雾化安全操作
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氧气使用安全规范:①严禁雾化装置及周边环境接触烟火、酒精等易燃品,氧气管路需远离高温设备;②氧气流量需调节在6~8L/min的安全范围,避免因流量过高引发设备异常(如面罩爆裂),或因流量过低(<5L/min)导致雾化效果不佳(雾粒直径>10μm)。
5 结束语
综上,在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全流程中,系统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基础营养支持到体位优化,从雾化量渐进调节到感染防控,每一项护理措施均需围绕“提升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展开。唯有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精准的动态监测、细致的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发挥雾化吸入的局部治疗优势,提升治疗质量,规避各类治疗相关风险,确保210例患儿此类治疗过程安全、有效、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儿科呼吸治疗护理规范[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10): 956-958.(本文1.2节体位选择理论依据来源)
[2]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临床营养支持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89-192.(本文3.1节营养支持理论依据来源)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呼吸治疗技术操作规范[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6): 401-403.(本文3.3节雾化量调节理论依据来源)
[4] 兰晶,于帅,王琳.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09(16)
[5] 钮革亚,张惠霞.COPD患者雾化吸入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0)
[6] 田红菊. 氧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COPD的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
相关文章
- 2008-2011年210例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实践与体会
- 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涉案金额超7000亿元:防范实践与深度复盘11篇
- 2024年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团联合会工作与品社教研活动综合心得体会
- 2024年新入职销售培训复盘报告(参训人数:62人培训总时长:12天)
- 2020年党员七一活动成效分析与方法论实践
- 2024年假期社会实践深度报告:基于三类场景、12项核心指标的实践复盘与效能分
- 202X年四年级语文与数学教材培训复盘报告(含4次区级以上培训核心要点)
- 2025年党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五篇
- 2023年家庭教育讲座实践心得复盘(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