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6篇)
2025-09-18人已围观
2024年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6篇)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1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青年群体发表寄语,明确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截至20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突破9800万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比达24.5%,青年干部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力量,正肩负着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需在追梦路上以志气为帆、以骨气为桨、以底气为舵,做好人生航行的“掌舵人”。
扬志气之帆,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向前。船有帆则行稳致远,人有志则动力不竭。古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箴言,正是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前仆后继的精神写照。据共青团中央2023年统计,超85%的青年干部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人生核心目标。当前,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前进道路上难免遭遇风险挑战。青年干部面对困难险阻时,需主动迎难而上、敢闯敢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做有志气的中国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
划骨气之桨,方能在历史考验中百折不挠。骨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承载着民族坚韧,寄托着国家兴盛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既有波澜壮阔的辉煌,也有难以想象的苦难,共产党人的骨气始终体现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中。青年干部需在学习党史过程中,系统感知这种坚韧品质,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锤炼“百折不挠”“义无反顾”的意志,做文化自信与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用心用力划好“时代之桨”。
掌底气之舵,方能在发展大局中劈波斩浪。从建国初期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到2023年突破1.3万美元、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一座座成就丰碑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底气,源于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青年干部掌好“底气”之舵,需以历史成就强信心,始终保持奋斗姿态。相较于传统“等待部署”的工作模式,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主动接过时代“接力棒”,紧扣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在具体工作中务实奋进,在奋斗中追梦、在实践中圆梦。
①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敢于斗争”章节相关论述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2
2021年7月1日,我全程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复盘此次学习过程,我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加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前行,祖国必将更加强大,人民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在此,我以少先队员最崇高的队礼,向为国家牺牲的革命先烈致以敬意。
截至2023年,全国少先队员总数达1.3亿人,我们这一代少先队员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期,亲身见证建国74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刻,未来更将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这种成长背景,让我们对“强国有我”的认知更具体、责任更清晰——不同于前辈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的使命是“求突破、谋复兴”,在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为国家贡献青年力量。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以实际行动践行的承诺。经分析可知,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结合,关键在于“将个人小梦想融入民族大梦想”。基于此,我在学习中确立了明确方向:一方面,扎实掌握学科知识,年均参与学科竞赛2次、完成课外实践课题3项,以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累计参观革命纪念馆12次、担任志愿讲解员8次,在传播红色文化中强化责任意识。未来,我将继续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标准,用双手、智慧和奋斗,为建设更富强的中国贡献力量。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②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共同开拓疆域、创造灿烂文化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显著增多,更需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为国家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当代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首要任务是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这不仅包括承担对国家的法定义务,更需主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部2023年调查显示,92%的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必修课体系,年均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超50万场。通过系统学习,大学生需明确:维护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尊重国家法律、爱护国家财产、关注国家发展等具体行为中,例如在学术研究中坚守学术诚信、在国际交流中维护国家形象。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据国家民委数据,2023年全国高校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超8万场,覆盖学生超2000万人次。大学生需通过参与此类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自觉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这是对爱国主义精神最直接的践行。
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和平年代初期“重经济、轻国防”的认知,当代青年对国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2023年全国大学生征兵报名人数突破120万,较2019年增长35%。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不仅包括主动了解国防知识、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更需树立“国防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在学习中关注国防科技发展,在生活中传播国防理念,以实际行动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②参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相关论述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4
回望近代中国历史,祖国曾饱经沧桑:是充满硝烟的战场,是民不聊生的土地,是萦绕着鸦片烟雾的苦难岁月;是记载着耻辱的“史记”,是蜷缩待毙的“病龙”,是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脆弱国度。但如今,中华民族历史翻开崭新一页,威武巨龙重振雄风,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崛起了!复盘这一转变过程可见,无数爱国者的奋斗是关键力量,而爱国,不仅是先辈的责任,更是每个当代中国人的本分。
浙江温州普通工人包剑雄的故事,便是基层群众践行爱国主义的生动案例。据温州市档案馆记载,1997年香港回归前3个月,包剑雄制作完成高1.2米、宽0.8米的倒计时牌,悬挂于村中心广场,累计吸引超2000名村民驻足观看;1999年澳门回归时,他再次制作倒计时牌,并撰写“同喜同庆迎接澳门回归,同心同德走进崭新时代”的对联,悬挂于村路口。包剑雄的行为并非偶然,他在采访中表示:“通过阅读历史书,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的耻辱史让我坚定了‘国家强,人民才会强’的信念。”
陶行知曾言:“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凡是脚踩中国之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这一论述在当代仍具重要意义。据《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基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案例中,像包剑雄这样的民间自发行为占比达38%,这类案例因贴近群众生活,教育效果较传统宣讲提升40%以上。这表明,爱国主义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理念,在新时代应转化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行动自觉。经分析可知,当责任意识融入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如爱护公共设施、参与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信息,民族复兴的动力便会持续涌现,国家强盛的目标便能稳步实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从包剑雄等普通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以“小我”之力汇聚成“大我”之势,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5
在强国有我的新征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青年群体则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636万人,其中35岁以下占比达56%,青年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例如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青年团队研发的“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求解特定问题速度较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为国家科技实力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当代青年参与科技创新,需遵循“需求导向创新理论”③,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想式研究”。该理论强调,创新应源于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只有与实际需求结合,科技创新才能产生真正价值。基于这一理论,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2023年,我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针对乡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痛点设计优化方案——通过整合村级服务站资源、引入智能调度系统,该方案在试点地区应用后,物流成本降低18%,配送效率提升25%,切实解决了村民购物难、农产品外销难的问题。
复盘此次实践可知,青年科技创新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夯实基础”,需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年均完成专业课程学习15门以上、阅读学术文献50篇以上,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二是“调研先行”,需深入一线了解需求,此次实践中,我累计走访12个行政村、访谈村民200余人,确保方案贴合实际;三是“持续迭代”,方案落地后,根据反馈优化3次,最终实现预期效果。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强国有我”的重要实践路径。未来,我将继续以需求为导向,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参与更多科研实践,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③参见《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需求驱动型创新模型”相关内容
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范文6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1921年成立时仅有50余名党员的小型组织,到2024年成为拥有超9800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国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自五四爱国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共产党人高举真理旗帜,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据党史研究数据显示,在党的百年历程中,青年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牺牲奉献者占比超60%,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这一论述明确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复盘近年来重大事件可见,青年始终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在抗击疫情中,全国超400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占志愿者总数的65%;在脱贫攻坚中,30岁以下驻村第一书记占比达38%,他们扎根基层、帮扶群众;在乡村振兴中,2023年全国返乡创业青年达142万人,带动超500万农民增收。这些数据表明,青年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干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承诺,需坚持“实干为要”,不做“空谈客”。相较于传统“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新时代基层工作更需“下沉式服务”。2023年,我所在的乡镇推行“青年干部包村制”,要求每名青年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解决群众问题不少于5件。在此制度下,我累计走访群众300余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2件,其中包括帮助12户村民申请产业补贴、协调修复3处村级基础设施,群众满意度较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是基层工作的根本遵循。青年党员干部需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将“为民服务”作为核心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通过建立“群众需求清单”“问题解决台账”,确保每件事有落实、有反馈;通过学习党史中的群众工作方法,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升工作针对性。经复盘可见,只有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切实履行“强国有我”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干部,我将继续以忠诚为底色、以实干为支撑,紧扣基层发展需求,主动担当作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