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筑梦中国:以历史纵深锚定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

2025-09-19人已围观

2024年学习《筑梦中国》:以历史纵深锚定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

优秀著作犹如承载思想的载体,既能呈现历史脉络的厚重,又能传递时代精神的力量。由潘孟主编的《筑梦中国》,便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该书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及部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学者共同编撰,严格按照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要点构建框架,通过300余则典故事例、120余组图片数据,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追梦史”,清晰呈现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历程,同时对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作出具体阐释。

相较于市场上同类主题图书,《筑梦中国》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内容架构更具系统性,将“中国梦”的内涵拆解为道路、精神、力量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均搭配具体历史案例与现实数据;其二,理论阐释更具针对性,重点围绕“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四大核心思想展开,且每个观点均有权威论述与实践案例支撑;其三,呈现形式更具可读性,图文占比达到1:3,数据图表与历史图片的运用,使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内容,显著降低了阅读门槛。

从国家概况来看,中国作为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与470多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水域面积,这一地理规模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长江与黄河分别作为世界第三、第五长河,滋养了约19亿亩耕地;4亿公顷的草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为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奠定基础。在文化遗产领域,既有桂林山水、五岳黄山等自然景观,也有四大石窟、故宫长城等人文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达56项,位居世界第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丹青水墨的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科技贡献上,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科技成果占世界总量的54%,远超同期其他文明。

然而,历史发展并非始终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逐渐脱节。从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短短83年间,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与西方的差距显著拉大。数据显示,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9%,到1870年已降至17.2%;而同期英国GDP占比从5.2%升至9.1%,工业产值占世界总量的34%。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统计,1840-1901年间,清政府共签订不平等条约745项,赔偿白银总额超过13亿两,领土被割占面积达150余万平方公里。

在此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到1898年戊戌变法,从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辛亥革命,不同阶层的探索者先后提出20余种救国方案,但均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失败。正如历史所证明的,真正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先后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阶段,最终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探索国家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23年,中国GDP从3679亿元增长至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2%,远超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年均增速;人均GDP从385元增长至85698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这一实践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

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中国梦需遵循“思想引领-实践推进-力量凝聚”的逻辑框架。这一框架与“知信行统一”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强调认知、信念、行动三者的有机统一,要求在理解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这一过程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现中国梦需要统筹道路、精神、力量三个维度,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效应[1]。此外,“人民主体论”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的核心思想完全一致[2]。

在实践层面,实现中国梦对个体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在认知层面,需强化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阅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权威著作,提升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深度,确保认知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在信念层面,需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三严三实”要求为标准,持续优化自身行为准则,避免出现信念动摇、方向偏差等问题。最后,在行动层面,需树立实干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工作落实。以教育工作者为例,需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企业工作者为例,需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看,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9804.1万名,基层党组织达535.2万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这一组织优势为统筹推进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筑梦中国》通过梳理历史脉络、阐释理论内涵、明确实践路径,为理解中国梦提供了系统视角。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需以历史为镜,以理论为纲,以实践为要,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通过持续优化自身能力、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一过程既是对历史使命的传承,也是对时代责任的践行,更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

[1]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