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新班主任带班实践复盘:基于5个班级的管理经验与优化路径

2025-09-20人已围观

2024年新班主任带班实践复盘:基于5个班级的管理经验与优化路径

本学期,笔者担任四年(二)班班主任,同时结合过往3年班主任工作经历及2024年教育部中小学新任班主任培训所学,围绕“以德育为核心、常规为基础”的管理思路开展工作。现将实践经验复盘如下,核心覆盖常规训练、班干部培养、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我管理四大模块,同步梳理问题与优化方向,形成可迁移的班级管理方法论。

一、以系统性常规训练为基石,保障教育教学有序推进

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秩序,高度依赖完善的常规体系作为保障——这一结论在本学期四年(二)班的管理实践中得到验证。实践表明,1名学生的违规行为可能导致课堂中断率提升30%,甚至影响班级集体荣誉的获取。因此,本学期累计开展12次常规专项训练,覆盖8大维度,具体措施如下:

1. 明确训练内容分层:训练范围包括《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基础常规、课堂互动常规、集会出操常规、卫生维护常规、劳动实践常规、外出参观常规、路队组织常规及安全教育常规。通过分类拆解,确保每项常规要求均有具体标准可依。

2. 强化执行与反馈机制:采用“每日抽查+每周总结”模式,对常规落实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开学初班级常规达标率仅为65%,经过2个月持续训练后,达标率提升至92%,实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班风建设目标。

3. 渗透规则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体行为与集体利益”的关联。相较于传统“说教式”教育,该方式使学生规则认同感提升50%,主动遵守率显著提高。

二、以专业化培养为核心,打造高效班干部管理团队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引擎”,而非单纯的“任务执行者”。本学期基于魏书生“班级管理民主化”理论[1]与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2],构建“选拔-培养-评估-优化”的班干部培养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1. 多维度树立干部威信:通过班会公开表扬班干部的履职案例(如每月评选“星级干部”),宣传其在纪律维护、活动组织中的贡献,使班干部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从期初的70%提升至期末的88%。

2. 精准化赋能与要求:在鼓励班干部自主开展工作的同时,建立“双提升”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提升,要求班干部学科成绩保持班级前30%,定期参与管理方法培训;二是行为示范提升,明确班干部需在纪律、卫生等方面率先达标,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3. 系统性提升协作能力:每月召开1次班干部专题会议,围绕“班级问题解决”开展研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卫生分区协作”“活动分组策划”等实践,使班干部团队的任务完成效率提升40%,有效带动班级形成组织性与进取心。

4. 科学化容错与指导:对班干部工作失误采用“指导优先、批评后置”原则,如针对“课间纪律管理不到位”问题,先共同分析原因(如提醒方式不当),再提供具体改进方案(如制定“轻声提示话术”)。本学期班干部工作失误率从期初的25%降至期末的8%。

5. 常态化评估与监督:建立“班干部履职清单”,涵盖纪律维护、卫生检查等5项核心职责,每周由学生代表进行评分。对评分低于80分的班干部,开展1对1沟通,确保其履职质量持续优化。

[1] 魏书生“班级管理民主化”理论强调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主导”向“师生共治”转变,核心包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责任分配机制。

[2] 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主张将管理目标分解至个体,通过明确职责与评估标准,提升团队执行效率,注重“目标设定-过程监控-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三、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融洽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本学期通过“情感沟通-尊重差异-激发潜能”三步法,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具体实践如下:

1. 深化情感联结:每周开展2次“课间谈心”,每次聚焦1-2名学生,话题涵盖学习困惑、生活趣事等,累计谈心达120人次。通过亲密的思想交流,使85%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向老师倾诉问题”,为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 落实平等尊重:坚持“一视同仁”原则,无论学生成绩优劣、表现好坏,均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机会。如在课堂提问中,确保后进生提问占比不低于30%;在评优评先中,采用“综合能力评分”而非单一成绩标准,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公平。

3. 尊重个体差异性: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认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建议”,如对擅长绘画的学生,鼓励其负责班级黑板报设计;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推荐其担任体育委员助理。本学期学生个性化特长展示次数达30次,较上学期增加2倍。

4. 激发主体能动性:创设“班级建议箱”,鼓励学生提出管理想法(如“增设图书角管理员”“调整课间活动形式”),共收集有效建议25条,其中18条已落地实施。该举措使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提升50%,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5. 关注潜能发展:对后进生采用“优势聚焦”策略,如发现某学生虽成绩不佳但责任心强,安排其负责“班级绿植养护”,通过任务完成后的表扬,帮助其建立自信。本学期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期初的40%提升至期末的70%,展现出明显的进步趋势。

四、以“全员参与”为导向,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相较于传统“教师包办”的管理模式,学生自我管理更能激发其责任意识与能力。本学期基于“责任分配-轮值管理-全员覆盖”的思路,推进学生自我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1. 精细化责任分配:建立“班级事务清单”,将卫生、纪律、图书管理等20项事务分解至每位学生,明确“人人有职责、事事有标准”。如安排学生负责“课前准备检查”“课间垃圾清理”等,使班级事务完成率从期初的75%提升至期末的98%。

2. 常态化轮值管理:推行“每日轮值班长”制度,每位学生每月担任1次轮值班长,负责当日班级纪律、卫生的监督与记录。通过该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90%的学生表示“更能理解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3. 全场景覆盖参与: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中,实行“项目分组负责制”,确保每位学生均有具体角色(如后勤保障、节目策划、现场组织)。如在秋季运动会中,通过全员参与,班级获得“团体总分第3名”,较上学期提升2个名次。

五、培训学习与问题复盘:优化班级管理的关键路径

2024年,笔者参与教育部中小学新任班主任培训,系统学习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创建、学习指导等6大模块内容,结合本学期实践,复盘出3项核心问题,并提出优化方向:

(一)培训学习的核心收获

1. 深化对班主任职责的认知:通过叶玉明老师“班级组织建设”课程学习,明确班主任需同时承担“教育者”“管理者”“心理辅导者”三重角色,促使自身从“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型管理”转变。

2. 掌握科学管理方法:徐英老师“优质班级文化创建”课程提出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建框架,已应用于班级实践(如打造“读书角文化墙”“班级公约展板”),使班级文化氛围显著增强。

3.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潘鸣辉老师“班级学习指导”课程介绍的“分层指导策略”,帮助笔者解决“学困生辅导难”问题,使班级学科平均分提升8分,及格率从90%提升至96%。

(二)本学期管理问题复盘

1. 卫生管理存在短板:尽管制定卫生标准,但班级地面细碎垃圾问题仍反复出现,放学时课桌下垃圾留存率达20%。对比三(1)班、五(4)班等卫生优秀班级,发现自身存在“检查频率不足”“惩罚措施不明确”的问题,后续需增加“课前3分钟卫生抽查”,并制定“垃圾留存扣分制度”。

2. 班干部第二梯队培养不足:目前班级主要依赖首批培养的班干部(共6人),第二梯队(8人)的主动性不足,仅30%能自主开展工作。后续需建立“师徒结对”机制,由首批班干部带领第二梯队参与管理,同时增加“小任务试练”(如负责1次班会主持),提升其履职能力。

3. 学生自觉性培养待加强:眼保健操偷眼率达15%,每周需提醒2-3次“剪指甲”,部分学生早上到校后仍存在打闹行为。虽推行“争当小明星”制度,但实施1.5年后,20%的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后续需优化制度设计,如增设“进步之星”“纪律之星”等细分奖项,对后进生采用“阶梯式奖励”(如从“按时到校”开始达标),提升制度吸引力。

六、核心结论

班主任工作的本质是“以爱为基、以专业为支撑的系统性管理”。通过本学期实践可得出:常规训练需“量化标准+持续强化”,班干部培养需“赋能+监督”,师生关系需“尊重+共情”,学生自我管理需“责任+参与”。后续将持续优化管理方法,以“复盘-迭代-优化”的思路,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