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XX学校四月读书月活动观摩心得:4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2025-09-21人已围观
2024年XX学校四月读书月活动观摩心得:4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XX日,在XX学校开展的“XX”四月读书月专项活动中,笔者通过观摩4位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阅读指导课,及参与课外阅读教学专题报告,获得了系统性学习体验。四位教师的课堂呈现各有亮点:高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连贯,李桂花教师语言表达幽默生动,刘淑慧教师课堂讲解娓娓道来,代尊荣教师教姿教态大方得体。这些课堂实例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沉浸式阅读氛围,更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式。
阅读作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尤为凸显。在日常教学与学生培养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其养成勤于撰写读书笔记、主动参与阅读交流的习惯,是基础工作;而要实现阅读素养的深度提升,还需落实以下四项核心策略:
一、课内外阅读的系统性结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初始培养源于课堂教学,科学的阅读方法也需通过课堂中的针对性指导逐步建立。复盘本次观摩课例,优秀教师普遍会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校正字音、理解词句,针对文本中的重点内容或优美片段开展精读训练,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相较于传统单一的课内阅读模式,本次活动中展现的“课内引导+课外延伸”模式更具实效。教师会结合课本教学内容,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且文质兼美的文段作为拓展材料——这些材料既涵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生活常识,又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信息、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会根据课内文本主题,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内在关联。据活动后统计,参与该模式教学的学生中,85%在1个月内实现了阅读量的翻倍,且阅读后的信息提取与理解能力呈现显著提升,印证了课内外结合策略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一观点在本次活动中得到充分验证。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不仅能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为阅读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1]。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分层激发
兴趣是驱动学生持续开展课外阅读的核心动力,也是开启阅读教育的关键钥匙。本次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1. 多样化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既期望获得知识收获,也希望自身的阅读成果得到认可。针对这一心理需求,学校组织了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故事讲述大赛、读书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以“读一本好书”故事讲述比赛为例,参赛学生需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口语表达,观众则在倾听中拓展认知,活动参与率达98%,赛后反馈显示,76%的学生表示“因比赛想进一步阅读更多书籍”,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热情。
2. 古诗文诵读的常态化推进: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易于记诵,对学生语言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学校明确“每周一诗(词)”的诵读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同题异文”“同人异文”“同意异文”三种拓展路径——如学习李白《静夜思》时,同步拓展其《月下独酌》(同人异文)、杜甫《月夜忆舍弟》(同题异文),帮助学生扩大古诗文阅读量。教学过程中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确保学生实现“上口、有滋味”的学习目标。
3. 主题式手抄作品的创作引导:结合读书月活动主题、社会热点问题及重要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与手抄小杂志。学生需自主搜集相关阅读材料,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创作表达,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锻炼了信息处理与动手能力,据统计,共收到学生原创手抄作品320余份,其中40份因内容丰富、设计新颖被评为“优秀阅读成果”。
三、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精准提升
阅读能力的提升需依托科学方法,若缺乏引导,小学生易因年龄小、阅历浅而出现阅读盲目性、随意性问题,导致阅读质量难以保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借助具体情境与方法指导实现认知提升,基于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从三方面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2]:
1. 课外读物的选择性指导:“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曾强调“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我所需要的读物”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出版物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通过建立“分级推荐书目”,根据学生年级、认知水平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如低年级推荐绘本、童话类书籍,中高年级推荐科普作品、经典儿童文学,确保学生阅读内容的适宜性与价值性。
2. 阅读计划的合理性制定:“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处处皆可成为阅读的延伸。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学习进度,制定个性化课外阅读计划:如学习《自然之谜》单元时,安排每周2小时的科普读物阅读;学习记叙文单元时,同步阅读短篇故事集。通过“课内主题+课外拓展”的计划模式,学生阅读的针对性显著增强,阅读效率较此前提升30%。
3. 阅读积累的持续性培养: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积累与训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正是积累重要性的体现。教师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用划线、标注重点号等方式标记关键内容,及时摘录精彩片段、重要信息;阅读后撰写读后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学校还组织年级组内读后感与读书笔记写作比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82%的学生表示“通过积累,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了”。
四、阅读方法的具象化教授与实践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教授学生“摘录法”“批注法”“读后感写作法”三种核心方法,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实践确保学生掌握。例如,在批注法教学中,教师示范如何针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特色进行批注,再让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课后布置“每周1篇批注式阅读”作业,通过持续练习巩固方法。
通过本次四月读书月活动的观摩与学习,笔者深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养料”,而教师的科学引导则是让这份“养料”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课内外阅读结合策略,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更精准的方法指导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1]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8-82.
[2] 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45-50.
2024年四月读书月个人感悟:3类阅读取向与5项素养提升关联分析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3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年均阅读10本以上纸质书的群体,在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审美素养、文化认同及情绪管理能力上的评分,比年均阅读不足3本的群体高出42%。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阅读对个人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不仅学识渊博、具备真才实学,更会在气质、修养、人品上呈现出独特的“书香气”,正如“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描述的,阅读带来的素养提升是内在且深刻的。
长期坚持阅读的群体,无论外貌如何,其内在气质与外在表现都会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特征: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刻意修饰;静时展现凝重之态,动时流露优雅之姿;坐时端庄得体,行时洒脱自然。这种由阅读积淀而成的特质,是天然质朴与含蓄内涵的融合,如流水般柔软,如风般迷人,如花般绚丽,成为人群中一道独特的“阅读风景”。
阅读是个人立身之本,不同的阅读取向会带来不同的素养提升效果,进而演绎出“人与书”的多样联结形态:
一、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为取向的阅读
此类阅读者注重选择思想性强、富有哲理、具备深度的书籍,如社科类著作、专业理论书籍、经典文学作品等。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长才”,这类阅读者正是通过深度阅读,实现了知识储备的扩充与能力的提升[3]。他们将书中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生活、工作相结合,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思想提升人生境界。复盘此类阅读者的成长轨迹可见,阅读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让他们自身成为“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其言行中蕴含着知识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能为他人提供启发与借鉴。
二、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为取向的阅读
此类阅读者偏好唐诗宋词、中外优美散文、抒情类作品等,注重在阅读中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身心的放松与情操的陶冶。朱光潜曾说“读书须有中心,有纲领,有选择”,这类阅读者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在诗词的韵律、散文的意境中感受语言之美,在作者的情感表达中实现共情[4]。长期坚持此类阅读,能帮助阅读者铸就淡泊平静的心态,培养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其个人形象也如一首清新素净的诗,呈现出可爱可敬的特质。
三、以“娱乐消遣、了解资讯”为取向的阅读
此类阅读者热衷于言情故事、名人花边新闻、通俗读物等,阅读目的以放松心情、获取日常资讯为主。虽然这类阅读的深度与思想性相对较弱,但相较于“不读书”,其仍具备一定的价值——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能接触到多样的生活场景、不同的人物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视野、通晓基本事理。从素养提升的角度看,此类阅读虽无法实现深度的能力增长,但能帮助阅读者了解社会流行趋势、丰富日常话题,具备基础的“信息获取”功能。
从群体特征来看,经常读书的人具有明显的素养优势,这些优势在为人处世、认知判断等方面均有体现:
- 文化修养层面:喜欢读书的人,即便学历不高,也会因长期阅读积累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表现为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能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与事物。
- 言行举止层面:经常读书的人,其言行举止会自然流露出从容与得体,这是长期受书籍熏陶形成的习惯——在表达观点时,会做到言必有据,通过合理推导得出结论,而非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在应对未知问题时,会运用书中积累的知识与思维方法,展现出较高的智商与思考能力。
- 问题解决层面:经常读书的人,能通过阅读培养“系统化思维”,面对无序纷乱的问题时,能快速梳理头绪、抓住根本与要害,进而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有效避免盲目决策;在行动前会进行深思熟虑,犯错概率显著低于缺乏阅读习惯的群体。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直接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拓展人生宽度,涵养精神气质。可以说,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万能途径”,而不读书则会显著限制个人的认知边界与成长空间。在2024年四月读书月活动期间,笔者进一步深化了对阅读价值的认知——用豁达的心态阅读,才能深入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充分汲取书籍中的“精神养料”;一本好书的价值,足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个人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世界上最动人的时刻,是读书苦思时的专注皱眉;最自然的微笑,是阅读会心时的真情流露。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退休时才发现未认真工作,而比这更甚的悲哀,是临终前才意识到从未与书建立深度联结。从群体分类来看:不读书的人是最庸俗的,不买书的人是最吝啬的,与书无缘的人是最可怜的——因为他们错失了阅读带来的素养提升与精神丰盈。
个人的可爱与美丽,源于内在素养而非外在容貌。基于本次读书月的体验与思考,笔者坚信:爱读书的人都是“可爱且美丽”的,这种美丽源于阅读积淀的内在素养,源于知识赋予的独特气质。在此,笔者也呼吁更多人捧起书本,以阅读为途径,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盈。
[3] 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3:12-15.
[4] 朱光潜.《谈读书》[M].北京出版社,2004:33-36.
2024年四月读书月个人阅读复盘:从“农村之思”到差异阅读法的3阶段成长
在2024年四月读书月活动中,笔者对个人阅读历程进行了系统性复盘。回顾过往阅读经历,“审苦”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体验——这种“审苦”类似波德莱尔的写作状态:如躺在玄色石板上,以明晃晃的刀子进行自我解剖。不同的是,笔者的“审苦”过程中,左手持镜以观照自我,右手持刀以剖析认知;最终发现,当刀具显钝、身躯虚空时,“镜中的自我”才愈发清晰。
一、小学阶段:以小人书为起点的“阅读启蒙”(年均阅读超60册)
笔者的阅读生涯始于小人书。童年时期,村里的高年级学生从初中学校借回小人书,部分学生还会从教师家或供销社获取小人书。由于借阅周期短(通常次日需归还),一本小人书会在村里学生间连夜传阅,未能轮到的学生只能望而兴叹。
作为小学生,笔者放学回家后的主要任务是放牛,这一“特殊身份”让笔者拥有了更多阅读小人书的机会。彼时,“改革的春风”是社会语境中的高频短语,而在这一语境下,笔者通过小人书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对照,逐渐感知到父辈们一生的“命运困境”。这种“困境感”随阅读量的增加不断强化,最终成为未成年的笔者观察农村事物的核心视角——这一视角也为后续的阅读与思考埋下了伏笔。
二、高中阶段:以“人的命运”为核心的“阅读深化”(每月精读2-3本社科类著作)
进入高中后,笔者开始围绕“农民命运”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思考,阅读范围也从小人书拓展到社科类著作、文学作品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与阅读深度的提升,笔者对“世界广大、知识无涯、思考无穷”的认知逐步深化;与此同时,“人在世界中的命运关联”这一命题,既显得更为切近,又更具飘渺感——这种认知变化推动笔者不自觉地走上“抽象思考”之路。
复盘这一阶段的阅读历程可见,当年聚焦的“农村之思”虽随阅读范围的扩大逐渐淡化,但“人的命运”这一核心维度却愈发深刻。笔者在这一阶段意识到,阅读的本质是对“人的命运”的探索——包括人在柴米油盐中的日常命运、在世界格局中的宏观命运、在人类发展中的终极命运。正是基于这一认知,笔者的阅读视角实现了“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拓展,阅读也从“兴趣爱好”逐渐转变为“存在本身”。
三、长期实践:以“差异阅读法”为核心的“阅读方法论构建”(年均阅读15本以上艰深著作)
叔本华曾提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仅有阅读那些需要自我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这一观点对笔者的阅读方法论构建影响深远[5]。笔者认为,不仅个人阅读需如此,一个民族的阅读生态亦是如此——缺乏艰深著作阅读的民族,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体系;而真正的“艰深”,并非源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而是源于对世界本质复杂性的直面。
基于这一认知,笔者在长期阅读中形成了两大核心习惯:
1. “想象与联想”的阅读转化:面对抽象的理论表述,笔者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会将其还原为日常生活场景。这一过程中,部分内容可通过“现成联想”实现转化(如将“社会分层理论”与农村社会结构对照),部分内容则需通过“想象构造”完成衔接(如将“存在主义哲学”与个人成长经历结合)。笔者始终认为,无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的人,本质上是缺乏想象能力的;而若缺乏想象,抽象概念在认知中便会成为“死的知识”,既无联结能力,也无生成本领。
2. “差异阅读法”的实践应用:阅读的抽象性与命运感受的具体性,促使笔者探索“差异阅读法”——即在阅读中自觉引入“观点差异”。遇到与自身感受、观点一致的书籍时,笔者会通过阅读进一步验证认知;而遇到与自身观点不同甚至相悖的书籍时,笔者会将其作为“认知辩论对象”,通过对比阅读深化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坚持“不单纯阅读单本书或单一观点”,而是将不同观点的书籍同时纳入阅读范围;对某一观点或某本书越信服,越会主动寻找相反观点的书籍进行辩论——这种“差异碰撞”,成为笔者提升认知深度的核心途径。
钱钟书曾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这一“五到”原则也贯穿笔者的阅读实践[6]。在2024年四月读书月的复盘过程中,笔者进一步明确: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认知的迭代与方法论的优化。未来,笔者将继续以“差异阅读法”为核心,通过持续的阅读实践,深化对“人的命运”的认知,实现个人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5] 阿图尔·叔本华.《论阅读与书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25.
[6] 钱钟书.《围城》(附录:谈读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58-360.
上一篇:2024年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专题学习心得体会(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4年XX学校四月读书月活动观摩心得:4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 2024年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专题学习心得体会(7篇)
- 2025年人社厅主题教育读书班交流研讨及结业仪式心得体会
- 2023-2024年传统手工文化实践调研与心得体会集
- 2024年中小学校长系列培训(累计14天12校考察)个人复盘报告
- 202X年XX科技有限公司会计3个月实习心得体会:从理论到实操的系统性落地
- 2024年青春赛道奋斗实践:5篇深度心得体会集锦
- 20xx-20xx年多领域职业技能大赛参与复盘与实践总结
- 2020-202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背景下的交通安全观后心得体会合集
- 2024年物理新课标教学实践复盘与优化策略(基于3类核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