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XX年XX大学15人暑期支教实践心得(10天专项服务)
2025-09-24人已围观
20XX年XX大学15人暑期支教实践心得(10天专项服务)
20XX年7月12日14时,XX省XX市XX大学15名实践队员抵达XX县XX镇中心小学,启动为期10天的爱心支教专项活动。支教结束后,全体队员按要求完成实践心得撰写,系统记录支教过程中的认知与感悟。以下为队员心得的核心节选与整理。
一、教学相长:支教场景下的双向成长与教育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常被喻为“勤劳的园丁”“默默奉献的蜡烛”,这一认知客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付出属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作为教学另一核心主体的学生,同样能为教师带来认知启发与能力提升。复盘本次10天支教实践,“教学相长是最佳教育状态”这一结论,成为队员最核心的认知收获。
(一)硬件配置与学生素养的双向启示
抵达XX镇中心小学首日,队员即对学校硬件设施形成系统认知:该校虽无大规模建筑布局,但教学功能覆盖度达100%,教室、功能室、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齐全,完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配置目标。
随着支教推进,学生群体展现的多元才艺更让队员显著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空间。在日常教学与活动组织中,队员观察到学生在腰鼓表演(展现团队协作与节奏感)、口风琴演奏(体现音乐基础素养)、街舞展示(呈现肢体表达与创造力)、相声小品编排(彰显语言组织与幽默表达能力)等领域均具备扎实基础。相较于队员自身单一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多元素养明确指向“多维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基础乐器、才艺等技能,是构建全面能力体系的关键支撑。
在参与学生排练的过程中,队员进一步发现学生群体的纯粹性特质:纵使支教期间日均最高气温达32℃以上,学生仍保持高度专注,汗湿衣衫却未出现懈怠,其行动目标仅为“高质量完成展示”,无任何功利性诉求。这种“以目标为导向、以热爱为驱动”的品质,在20岁左右的队员群体中已较为稀缺。队员复盘后认为,此类品质需通过文字记录实现系统化沉淀,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素养,最终成为长期发展的核心财富。
(二)科普教学实践与课程设置优化思考
本次支教中,笔者负责科普类课程教学,累计授课时长12课时,覆盖1-6年级共120名学生。通过教学实践,队员明确发现:当前小学课程体系以语文、数学、英语为核心(三门学科课时占比超60%),科学类课程仅作为辅助(课时占比不足10%),导致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渠道显著受限。
在此背景下,科普课程(涵盖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领域)引发学生强烈兴趣——课堂互动参与率达90%以上,课后提问量较其他课程提升2-3倍。鉴于教学时长与知识储备的限制,队员无法系统传授科普知识,因此将教学核心目标聚焦于“兴趣激发”,通过实验演示、案例讲解等方式,传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核心理念。
这一实践引发队员对小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深度思考:从“五育并举”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当前课程设置是否可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程度?教师是否可突破传统“严肃教学”的角色定位,转向“学生成长伙伴”的身份?对此,队员引用杜威“教育即生长”理论提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非将其塑造成统一“模板”[1]。教师不应是“修剪花朵的园丁”,而应是“提供生长条件的阳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万花齐绽”的教育效果,而非培养同质化的学生群体。
(三)教学相长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落地
“教学相长”的认知并非仅源于实践感受,更有明确的理论支撑。《礼记·学记》中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理论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关系[2]。在本次支教中,队员通过“教”(科普课程、活动组织)发现自身知识短板(如才艺能力不足、课程设计经验欠缺),再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专注态度、多元表达)反向补充自身素养,正是“教学相长”理论的实际落地。
复盘本次支教,“教学相长”已成为队员认可的最佳教育状态,但队员同时明确:实现这一状态需长期探索。正如教育领域的长期认知——教育改革与优化是系统性工程,需持续在课程设置、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维度迭代调整,而非短期实践即可达成。
二、10天支教的多维收获:实践、团队与认知迭代
XX镇中心小学的10天支教,虽时间短暂(累计服务时长240小时,人均授课16课时),但为队员带来了多维度的成长——既有对教育实践的深度认知,也有对团队协作的全新理解,更有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队员复盘后将这段经历定义为“金色时光”,其核心原因在于:这段实践实现了“简单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的状态,成为个人成长中的重要驿站。
(一)艰苦环境下的认知重塑: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
支教前,队员对教育场景的认知多停留在“理想层面”——认为教室应始终明亮、学生应始终配合、课堂应始终精彩。但抵达XX镇中心小学后,实践场景让队员实现了认知迭代:优质教育的实现需付出显著代价,课堂40分钟的高效推进,要求教师具备“全能素养”——既能解答学生的多元疑问,又能应对突发教学状况;既需掌握理论知识,更需具备实战能力。
例如,在一次科普实验课中,队员原计划通过“水的浮力”演示讲解基础物理知识,但学生却提出“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会沉,而木头不会”“海水和淡水的浮力一样吗”等延伸问题。由于队员前期对“实战场景”的准备不足,需临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现场举例、分组讨论等方式回应学生疑问。这一经历让队员明确:教育实践中的“实战精神”,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相较于理论知识,实战能力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充实工作中的目标坚定:从迷茫到清晰的转变
支教期间,队员日均工作时长超8小时,涵盖备课、授课、组织活动、与学生沟通等多项任务。这种充实的工作状态,让队员显著感受到“教育者的价值”——当看到学生因掌握新知识而露出笑容,因解决难题而增强自信时,队员产生了“将所有知识与爱传递给学生”的强烈动力,这一动力也让队员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
此前,部分队员对“未来职业方向”存在迷茫,不确定是否应选择教育领域作为长期发展方向。但通过10天的实践,队员复盘发现:教育工作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是其他工作难以替代的——这种价值感不仅源于“教会学生知识”,更源于“见证学生成长”。基于此,多名队员明确将“教育相关领域”纳入未来职业规划,实现了从“目标迷茫”到“方向清晰”的转变。
(三)团队协作中的情感联结:从陌生到亲情的升华
本次支教的15名队员,在出发前多为“陌生状态”——仅通过1次岗前培训实现初步认识。但在10天的支教过程中,队员们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的团队氛围:在备课环节,经验不足的队员会向有教学经验的队员请教;在生活环节,年长的队员会照顾年幼的队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如学生突发感冒、教学设备故障),队员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这种团队协作模式,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归属感需求”——当个体处于“相互支持”的群体中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进而提升群体效能[3]。10天的相处,让15名队员从“普通朋友”升华为“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系,虽支教条件艰苦(如住宿环境简单、饮食较为朴素),但队员们均“乐在其中”,这种情感联结也成为支教期间的重要收获。
(四)实践身份中的角色转变:从学生到教育者的跨越
在本次支教前,队员的核心身份是“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而在支教过程中,队员的身份转变为“教育者”,核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这种角色转变,让队员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输出者”,也让队员对“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与支教学校教师的交流中,队员了解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生活需求”——一名学生因家庭原因情绪低落,队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沟通,通过谈心、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状态。这一经历让队员明确:教育者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与陪伴者”。此外,队员在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中,也学会了“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理解社会需求,实现了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初步过渡。
10天的支教结束后,队员不仅获得了支教学校的书面认可(学校出具的“优秀支教团队”证明),更收获了学生的情感认同(学生手写的感谢信累计达80余封)。复盘这段经历,队员认为:XX镇中心小学的支教,不仅是一次“实践经历”,更是一次“认知迭代与能力提升”的过程——它让队员学会了“以教育者的视角思考问题”,掌握了“在实战中优化教学方法”的能力,更明确了“以价值感驱动长期发展”的方向。
[1] 杜威“教育即生长”理论:核心观点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生长为核心,反对将教育视为“灌输知识”或“塑造固定模式”的过程,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2] 《礼记·学记》: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系统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师生关系等核心问题,“教学相长”是其提出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中“归属感需求”指个体对“被群体接纳、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是个体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上一篇:2024年校园及社区垃圾清理社会实践活动复盘报告(8组实践数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XX年XX大学15人暑期支教实践心得(10天专项服务)
- 2024年校园及社区垃圾清理社会实践活动复盘报告(8组实践数据)
- 2024年化学实验教学专项培训复盘报告(附3类实验优化案例)
- 2022年幼儿午睡安全管理实践与复盘报告(含3类核心群体操作指南)
- 2024年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13篇)深度复盘报告
- 2024年干部优化发展环境学习实践与效能提升报告(总数据:某地区营商环境满意度
- 2024年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实践心得报告(附全国政法系统执行数据
- 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系列学习复盘(10篇)
- 202X年XX学校庆元旦系列活动(参与师生1200余人)心得体会与复盘报告
- 2022年: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必经之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