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1-2017年多地区文物安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2025-09-19人已围观
2011-2017年多地区文物安全工作综合总结报告
一、总体工作概况
2011-2017年期间,武城县、大理市、洋县、林州市、莆田市、额敏县等多地文博系统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上级部门(如山东省文物局鲁文发〔2013〕329号文件)部署,围绕不可移动文物(含各级文保单位)与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开展制度建设、隐患排查、队伍培育、宣传教育等系统性工作。数据显示,此周期内多数地区实现馆藏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野外文物盗掘、火灾等隐患得到显著遏制,文物保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
二、核心工作举措与实践
(一)制度建设与应急预案完善
各地以“文物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将制度建设作为风险防控首要环节,构建“预案-制度-责任”三位一体管理体系[^1]。武城县2013年针对四女寺枢纽(省级文保单位)、达官营清真寺(市级文保单位)等6处重点文保单位,制定专项文物安全应急预案;同步完善《武城县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的管理细则》《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明确岗位职责与操作流程。林州市博物馆2017年成立消防安防领导小组,制定《防火应急预案》《防盗应急预案》等4项预案,建立“馆长牵头-科室负责-岗位落实”的责任链条,全年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与交接班登记制度,确保管理闭环。
此外,多地将制度与经费保障挂钩。武城县在《四女寺枢纽保护方案》中纳入消防、安保设施经费预算;洋县2011年通过专项申报,争取文物保护经费105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佛经保护、40万元用于等级文物专用柜采购,为制度落地提供物质支撑。
(二)安全隐患排查与设施优化
各地区按“季度常规检查+重大节日专项排查”模式,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治理,重点覆盖消防、安防、电路等关键领域。大理市博物馆2011年联合消防机关开展全面检查,数据显示,馆内30%的灭火器存在压力不足问题,60%的消防橡胶喷管过期;针对该隐患,博物馆立即整改,新购灭火器50具、橡胶喷管80条,同时针对消防池无泵问题,计划雨季过后补充消防泵设备。
安防系统升级方面,额敏博物馆2013年自查发现,其安防体系存在设施落后(依赖1998年建设、2006年升级的旧系统)、保安人员配置不足(仅为标准配置的60%)等问题;整改方案明确“分步优化”路径,包括与公安机关联网实现一键报警、每半年开展1次全面隐患排查,2013年年内完成展厅电路漏电整改,保障日常开放安全。林州市博物馆2017年强化“技防+人防”结合,每月开展2次重点区域(库房、展厅)安全检查,全年累计排查并整改电路老化、应急灯故障等隐患12项,安防设备完好率维持在98%以上。
(三)保护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各地依据“文物保护人力资源优化理论”,通过“专业培训+队伍扩容+激励机制”强化人员支撑[^2]。洋县2011年8月组织42名义务文保员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文物法规、隐患识别等,培训后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并配发工作证,同时兑现2010年度文保员补助,人员留存率较上年提升35%。武城县2013年组建四女寺镇、老城镇、鲁权屯镇3支业余文物保护队伍,明确《业余文物保护员工作任务》,通过“责任状签订+定期考核”强化履职,全年业余队伍参与巡查200余次,发现并上报隐患8起。
莆田市2011年创新开展“文物安全示范单位”创建与“五好”文物安全员评选活动,制定明确申报标准(如示范单位需满足“制度健全、设施落实、无安全事故”等条件,安全员需达到“安全意识好、执行制度好”等5项要求);活动覆盖全市各级文保单位、博物馆,全年评选出示范单位15家、“五好”安全员30名,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效应。
(四)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动员
各地以“社会参与型文物保护理论”为核心,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开展多形式宣传,提升公众文保意识[^3]。洋县201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在开明广场设置宣传点,悬挂横幅2条、陈列展板12面,发放《文物保护法》《博物馆简介》等资料10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3000余人次;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增设4个文化遗产展室,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15条,覆盖群众超2万人次。
林州市博物馆2017年将宣传与应急演练结合,6月组织消防演练、11月联合市消防大队开展公开演练,邀请学校师生、企业代表等参与,现场讲解文物消防安全知识,累计培训500余人次;同时通过免费开放4个展室(文物陈列室、民俗服饰展室等),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参观+教育”双重效果。
三、典型地区工作成效
(一)武城县(2013年)
聚焦6处重点文保单位(含1处省级、1处市级)开展专项检查,通过“制度完善+队伍巡查+隐患整改”,全年无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同步结合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县内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安全排查,打击文物犯罪线索2起,有效保障文物安全。
(二)洋县(2011年)
完成4046件馆藏文物数据库二级接点建设与查漏补缺,调回存放在城固博物馆20余年的14件文物并安全入库;对醴泉寺、良马寺等8处省市县级文保单位开展安全检查,特别是节日、庙会期间强化防火防盗监督,全年无安全事故。此外,通过“平安单位”创建,完成办公区绿化、护栏安装等环境整治,提升文物存放安全环境。
(三)林州市博物馆(2017年)
管理馆藏文物5150套(共28706件),全年实现“三个100%”:文物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安防设备完好率100%、重大节日安全检查覆盖率100%。通过“每月2次检查+年度2次演练”,构建常态化安全机制,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无安全事件,社会效益与安全管理成效显著。
四、现存主要问题
1. 设施与经费制约:额敏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等单位因资金有限,存在安防设施老化(如大理市博物馆1998年建设的安防系统需更换)、设备配置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区缺少公共文博馆,导致文物展示与保护空间受限。
2. 人员与意识短板:部分单位工作人员过度依赖设施设备,全局安全意识不足;基层文保员专业能力仍需提升,如部分地区文保员隐患识别准确率仅为70%,需进一步加强培训。
3. 管理机制待优化:部分地区文物安全联合检查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同效率有待提升;野外文保单位巡查频次不足,部分偏远地区文保点月度巡查仅1次,存在监管盲区。
[^1]: 参考《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风险管理规范》(WW/T 0083-2017),该规范明确“制度先行是构建文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首要环节”。
[^2]: 参考《文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指南》(行业内部指导文件),其核心观点为“专业化、稳定化的保护队伍是文物安全保障的关键支撑”。
[^3]: 参考《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文中提出“通过宣传教育激活公众参与,是扩大文物保护覆盖面的核心路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