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7-2010年义和庄镇及相关卫生院医生业务工作总结(核心数据:签约14965人培训184人服务960人次)
2025-09-19人已围观
2017-2010年义和庄镇及相关卫生院医生业务工作总结(核心数据:签约14965人/培训184人/服务960人次)
2017年义和庄镇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签约总人数14965人)
为进一步推进辖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义和庄镇卫生院严格遵循上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分步落实,基本达成2017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标,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强化组织保障,系统部署推进
卫生院依据上级工作部署,制定《2017年度义和庄卫生院辖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同步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签约服务团队。团队成立后,第一时间组织成员开展工作方案专题学习,聚焦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及工作持续性等核心议题开展研讨,实现思想统一与认识提升。此环节严格对标《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核心,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的要求[1],为工作稳步推进奠定组织基础;同时,向辖区村民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明确服务权责。
二、扩大宣传覆盖,营造舆论氛围
以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深入人心为目标,卫生院统一印制主题宣传单,内容聚焦家庭医生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分发至辖区各村卫生室;同步制作宣传横幅,通过村卫生室阵地宣传与户外横幅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家喻户晓”的宣传格局,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舆论支撑。
三、精准调研需求,提供个性服务
针对已签约居民,卫生院系统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调研,明确居民核心需求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婴幼儿保健及其他专项服务。调研结果显示,重点人群对慢性病管理与上门服务的需求占比达65%以上。基于需求,卫生院承担三项核心职责:一是检查、指导、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开展上门访视与健康教育;二是统筹落实健康体检、逐级转诊、健康评估等履约服务;三是协调医联体牵头医院按“1+1+1”服务团队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协助专科医生开展远程会诊、健康讲座,开通转诊病人绿色通道,承接家庭医生无法承担的技术服务,确保协议服务落地。
四、明确服务主体,分级分类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是签约服务的核心提供主体。原则上,团队由四类人员构成:一是乡镇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中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担任家庭医生);二是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或全科医生;三是健康管理人员(含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四是医联体牵头医院选派的医生。团队负责人由卫生院主管副院长担任,卫生院作为管理直接责任人,通过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明确辖区人口分布,确保服务体系全覆盖。
服务对象界定为辖区内常住城乡医保居民,优先覆盖六大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孕产妇、0-6岁儿童、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针对不同人群,卫生院明确差异化服务内容与标准,保障服务质量与可持续性。
五、聚焦重点人群,优先履约服务
2017年度,卫生院优先与辖区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妇幼保健对象等自愿接受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协议,并依据协议提供针对性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两类特殊人群实施“全覆盖”服务:一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计划生育特扶对象,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二是65周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免费签订协议包,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预约转诊等专项服务。
六、年度工作成果:核心数据达标
2017年,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累计签约14965人,核心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贫困人口签约率100%,重点人群签约率60%,普通人群签约率30%。
七、现存问题梳理
1. 部分村干部对签约服务政策知晓度不足,存在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影响基层动员效率;
2. 签约环节存在流程简化问题,服务包内容等核心政策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导致部分居民对服务内容认知模糊,进而影响履约配合度;
3. 部分村卫生室资料与台账管理不规范,叠加贫困人口名单多次调整,导致村医对最新台账识别不清,影响服务精准性。
2010年浚县义和庄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培训班工作总结(参训184人,考勤率≥95%)
2010年,义和庄镇卫生院依据《浚县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结合上级部署,组织辖区乡村医生开展集中培训与专项辅导,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基本情况:内容精准,形式多元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承担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双重职责。基于此,卫生院围绕“实用、急需”原则设计培训内容,邀请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医师担任授课教师,核心培训内容包括:
1. 公共卫生服务类:正常冷链运转程序及要求、健康档案规范建立、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细则、两个系统(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重症精神病与慢性病管理、危机管理;
2. 医疗业务类:农村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建设、急诊急救知识、血液生理知识与无偿献血规范、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要点、传染病防治与报告流程、农村常见病诊断治疗与合理用药;
3. 拓展类:应广大学员需求,增设微机管理课程,覆盖电子台账建立与数据录入规范。
培训形式突破传统室内讲授局限,采用“理论授课+实地考察”结合模式,组织学员赴各村标准化卫生室开展现场示范学习,增强感性认识。
参训层面,184位乡村医生均高度重视此次培训,严格遵守纪律,累计考勤率每次均维持在95%以上;课间咨询场景频繁,授课教师周边常形成咨询圈,学员围绕实际工作难题展开深入提问;培训期间,学员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医疗水平提升路径”开展讨论,累计提出23条切合实际的建议。
二、培训成效:多维能力提升
1. 责任意识强化:通过政策解读与职责梳理,学员普遍认识到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对上级政府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2. 业务水平提高:培训内容与基层工作需求高度匹配,学员反馈“所学即所用”,对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掌握程度显著增强;
3. 视野格局拓展:标准化卫生室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考察,使学员直观感受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打破认知局限;
4. 交流渠道畅通:培训搭建双重交流平台——一是授课教师与学员间的技术指导渠道,二是各村乡村医生间的经验分享渠道,促进区域医疗资源联动;
5. 培训经验积累:此次培训的内容设计、形式创新与组织管理模式,为后续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三、培训优化建议:聚焦长效与实效
1. 建立长效机制: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的要求[2],建议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将年度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
2. 优化内容设计:持续以“农村医疗工作急需、实用”为核心,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动态调整课程,尊重学员意愿开展需求调研,确保内容针对性;
3. 发挥主体作用:明确乡村医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双重角色,在培训中强化“医疗服务+政策宣传”能力培养,推动其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参与农村健康知识普及与卫生环境改善。
龙海市基层医生业务工作总结(多次获“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本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以来,始终在各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开展医疗服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履行基层医生岗位职责,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政治思想:坚守原则,践行宗旨
作为龙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本人始终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宗旨,坚持改革、发展与进步导向,持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与各类政治活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技术规范与常规,恪守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二、医疗业务:精益求精,成果显著
在医疗业务领域,本人始终秉持敬业精神,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全面履行基层医生岗位职责:
1. 荣誉认可:因业务表现突出,多次被龙海市委组织部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且当选为龙海市卫协会理事;
2. 服务理念: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核心准则,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严格保护患者隐私;积极向社区民众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全面落实上级布置的专项任务,如甲型H1N1流感监测预防工作;
3. 能力提升: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严格执行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累计接待并处理患者数万人次,从未出现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完成继续再教育各期学习并通过考核,每年参与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化培训不少于4次,定期聆听专家学术讲座,通过杂志、报刊、网络等渠道学习前沿医疗知识与技术;在新浪网开设医学博客,累计整理业务理论文章38篇,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
4. 公众评价:始终以“工作献给社会,爱心捧给患者”为服务准则,获辖区居民广泛好评,树立良好医德与公众形象。
三、工作复盘:成绩与不足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支持与同道协助下,本人基本圆满完成基层医生各项工作任务,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理论学习深度有待加强,二是实际工作中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XXX年西村卫生院医生年度工作总结(中医科服务960人次,业务收入15.49万元)
XXX年,本人在院领导及同事关心支持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思想觉悟与业务能力均实现提升,现将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与制度遵守:立场坚定,纪律严明
1. 思想层面: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践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医疗服务;
2. 制度层面: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秉持“刻苦严谨”工作态度,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及时准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主动向上级领导请教工作难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分管工作成果:多领域成效显著
本人具体分管医院中医科、安全管理、后勤保障及精准扶贫工作,各领域均达成预期目标:
(一)中医科:打造特色重点科室
全年服务辖区群众960人次,其中住院85人次;业务收入累计15.49万元,具体构成如下:门诊收入5.79万元(含药品收入1.33万元、医疗收入4.47万元),住院收入9.69万元(含药品收入1.94万元、医疗收入7.75万元)。
从全院占比看,中医科业务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33%,医疗收入占全院医疗收入的60%以上,已成为卫生院特色重点科室,为西村群众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二)安全管理:零事故目标达成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1. 培训层面:本年度开展院内消防安全培训4次,邀请上级消防部门开展专项培训2次,覆盖全员消防知识与器材使用技能;
2. 硬件层面:完成消防器材补充配置与消防标识规范张贴,确保器材摆放位置合理、标识清晰;
3. 排查层面:建立“每日安全隐患排查”机制,重点覆盖用电、用火、药品储存等环节,最终实现年度零安全事故。
(三)后勤保障:关键项目落地
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于院领导统筹下完成三项核心后勤改造项目:
1. 预防接种门诊改建:历时1个月,完成地板铺设、改水改电、标准化接种台配置,达成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要求;
2. 中医文化建设:建成标准化中医文化大讲堂,全年开展中西医健康讲座12场,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弘扬中医文化;
3. 门诊楼电力改造:因环保要求停用燃煤锅炉后,为保障冬季供暖购置空调,针对原线路老化问题,重新规划并铺设空调专线,确保供电安全。
(四)精准扶贫:包片村服务到位
本人负责李家村(辖区包片村)精准扶贫医疗服务,已完成全村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复核,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慢性病患者,建立“每月随访+季度体检”机制,累计开展上门随访46人次,协助12名贫困患者完成分级转诊。
[1]《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核心,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2]《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6号)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对乡村医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技术水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