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3-2024学年度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含4期专项报告)

2025-09-21人已围观

2023-2024学年度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含4期专项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英语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学习新课程,掌握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工作总要求,系统性推进各项教研教学工作。本总结整合学期初、期中、期末及专项教研活动成果,从理论学习、常规落实、教研融合、团队协作四个维度展开,全面呈现工作实效与现存问题。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更新:以课标为纲,强化素养提升

教育教学理论的迭代更新要求教研组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为避免教学滞后性与盲目性,教研组严格执行“三定”制度(定时间:每周三下午2课时;定内容:聚焦新课标与核心教学理论;定中心发言人:每学期人均担任1-2次中心发言人),通过“个人自学+集体交流”双轨模式,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堂教学论》《走进新课程》等核心资料,核心目标为转变传统“教师为中心”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注1:《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此学习方向与课标核心目标高度一致]。

同时,教研组建立“线上学习+笔记沉淀”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科核心期刊等渠道收集先进教学理论,每学期要求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数据显示,2023-2024学年度全组教师平均完成学习笔记1.2万字,其中80%的笔记包含“理论+教学实践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师理论素养显著提升。此外,针对德育渗透要求,教研组明确“每节课需结合教材话题设计1个德育渗透点”,如通过“Family”主题渗透亲情教育、“Rules”主题渗透规则意识,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常规落实与特色建设:全员参与,过程化管理

教研组以“全员管理”为核心理念,构建“教研组长-英语教师-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在学校整体管理框架下,从备课、授课、反思三个环节严格落实过程化管理,同时打造教研组专属特色。

(一)常规环节:量化目标,闭环管理

1. 备课环节:开学初,全组教师均制定“八个一”计划(1节公开课、1个研究专题、1份教学案例、1本读书笔记、1份说课案例、1本听课笔记、1份教学设计、1个教学课件),计划完成率达100%。集体备课采用“年级组为单位,每周1次”的模式,聚焦“教材重难点拆解、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优化”三大核心问题,相较于传统个体备课,集体备课使重点难点突破方案优化率提升40%,教学资源共享率达100%。备课质量检查数据显示,90%的教案符合“一环四节”流程(导入-新授-练习-总结),且包含“分层教学设计”内容,适配不同学情学生需求。

2. 授课环节:教研组将公开课视为“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实行“多轮打磨”机制——每节公开课需经过“教研组集体议课→授课教师修改教案→1-2次试教→再次修改→最终展示”五个环节,平均试教次数达3次。2023-2024学年度共开展公开课24节(含校级12节、区级8节、家长开放日4节),其中家长开放日公开课满意度调查显示,家长好评率达95%,核心反馈为“课堂互动充分,学生参与度高”。

3. 反思环节:建立“课后即时反思+每周汇总”机制,要求教师每节课后提交教学后记,内容需包含“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反馈、改进措施”三部分。数据统计显示,全组教师课后反思覆盖率达100%,其中85%的反思包含具体改进措施(如“下次教学中需增加小组合作时长”“简化复杂句型的讲解步骤”),形成“授课-反思-改进”的闭环管理。

(二)特色建设:聚焦学生兴趣,丰富活动载体

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研组构建“课堂+课外”双场景活动体系:

- 英语广播:每周二、周四晨读时段开展,内容涵盖英语儿歌、故事、日常对话,全年累计播出32期,参与学生达800人次,学生听力输入时长平均增加15分钟/周;

- 英语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开展,覆盖3-6年级学生120人,围绕“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设计活动,每学期开展16次,成果包含英语歌曲表演30个、演讲作品25篇、课本剧8部、英语快板5个,其中6个作品在区级小学生英语展示活动中获“优秀展示奖”;

- 口语检测:严格按照区教研室要求,每学期开展2次全员口语检测,采用“师生对话+话题表述”形式,检测合格率从学期初的88%提升至期末的96%,口语能力薄弱学生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

三、教研融合与教科研能力提升:以研促教,成果转化

教研组以“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为目标,将教科研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课题研究、课例研讨、教育叙事三大路径,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一)课题研究:全员参与,数据沉淀

全组12名教师均参与国家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2项),课题方向聚焦“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任务型教学法在低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确保研究实效,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课题实验计划”,明确“每学期开展8次实验课、收集20份学生样本数据”的量化目标。结果表明,课题研究使教师“问题意识”显著增强,实验课中“针对性教学策略”使用率达90%,较非实验课提升35%;同时,实验过程中积累的学生档案袋、作品、自评表等资料,为后续教学论文撰写提供了扎实素材,2023-2024学年度基于课题研究的论文共发表6篇(市级及以上期刊4篇)。

(二)课例研讨:聚焦课堂,教研相长

教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教研组倡导“在教中研,研中教”的理念,以“任务型学习方式”为核心优化课堂设计。具体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及表演等手段,结合多媒体创设真实语言交际情景——如在“Shopping”主题教学中,通过模拟超市场景让学生完成“询价-选购-付款”的语言实践任务。课例研讨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课堂中,学生语言输出时长平均增加8分钟/节,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合格率提升20%,与传统“讲授式”课堂形成显著对比[注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情境创设”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此课堂设计符合该理论核心主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教育叙事:反思复盘,能力迭代

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教育叙事,内容需围绕“教学困惑解决、学生成长案例、教学方法创新”展开,核心目标为通过反思优化教学行为。2023-2024学年度全组共提交教育叙事28篇,其中12篇获校级“优秀教育叙事”,部分案例被纳入学校《教学反思集》。例如,针对“低段学生单词记忆困难”的问题,教师通过“儿歌记忆法”“游戏记忆法”的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教学策略,在组内推广后,低段学生单词听写正确率从75%提升至88%。

四、团队协作与教学成果:凝心聚力,争优创先

教研组以“分工不分家”为团队建设核心,通过“互助+竞争”双机制促进全员成长。一方面,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制度(3对结对组合,每学期开展师徒互助课12节),老教师在备课、授课技巧上提供指导,新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反向赋能,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教学竞赛与展示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023-2024学年度教学成果数据如下:

1. 教师竞赛:2名教师获区首届英语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2名教师执教的新课标达标课获区级好评,1名教师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

2. 学生活动:英语兴趣小组8个作品获区级展示奖,校级“英语学习优秀小组”评选覆盖36个班级,累计评选优秀小组48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3. 教学质量:期末学业检测数据显示,全年级英语平均分较上一学年提升5.2分,及格率达96%(较上一学年提升3%),优秀率达45%(较上一学年提升8%);

4. 论文发表:全组教师共发表市级及以上论文6篇,撰写获奖论文10篇,其中1篇论文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五、现存问题

尽管本学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教研活动深度不足,部分讨论停留在“表面问题”,针对“分层教学落地”“学困生转化策略”等核心问题的研讨缺乏系统性方案;二是学生活动形式仍需丰富,相较于“歌曲、演讲”等传统形式,“英语阅读沙龙”“跨文化实践”等创新性活动占比不足30%;三是教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课题研究数据与日常教学的结合度需进一步加强,部分研究成果未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注1]《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15页。

[注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点参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及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相关研究。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