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X年度XX医院器械科工作总结——设备完好率95%+、HIS系统无重大故障运行360天

2025-09-22人已围观

202X年度XX医院器械科工作总结——设备完好率95%+、HIS系统无重大故障运行360天

202X年度,XX医院器械科严格遵循《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聚焦“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效能”两大核心目标,系统性开展医疗设备采购、维护、计量监管及医院信息系统(HIS)运维工作。本年度科室核心指标均达成预期:全院医疗设备完好率稳定维持在95%以上,HIS系统全年无重大故障运行天数达360天,设备采购合规率100%,一次性卫生材料采购成本较上年下降12%,有效支撑23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的诊疗工作有序开展。

一、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

(一)设备维修与保养:保障临床使用连续性

科室系统性承担全院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通过“预防性维护+紧急抢修”双轨模式,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缩短故障修复时间。202X年度累计完成设备维修1500余次,其中:

- 放射科X线机、数字胃肠机故障修复平均耗时缩短至4.5小时,较202X-1年度缩短25%;

- 功能科彩超、B超及脑超设备预防性维护覆盖率达100%,每季度开展1次全面性能检测,故障发生率从18%降至8%;

- 各病区及手术室多参数监护仪、吸引器等常用设备故障响应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紧急抢修完成率100%;

- 供应室消毒锅、干热箱、环氧乙烷消毒机等特种设备维护频次提升至每月1次,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 院内通讯设备及各科室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维修完成率98%,保障行政及临床办公效率。

(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流程规范化

依据《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及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科室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全流程制度体系,构建“申购-安装-验收-使用-报废”闭环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1. 新增《医疗设备购置前可行性论证规范》《大型设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2项制度,明确论证需涵盖临床需求、成本效益、技术适配性3类核心指标,202X年度设备申购论证通过率从82%优化至91%;

2. 修订《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办法》《设备报废技术评估标准》等5项流程文件,统一设备使用登记表格模板,规范报废设备技术检测流程,本年度设备验收合格率维持100%,报废设备技术评估完成率达100%;

3. 强化设备使用培训,联合厂家工程师为临床科室开展设备操作培训16场,覆盖医护人员320人次,设备不当使用导致的故障占比从25%降至12%,较传统管理模式下流程效率提升25%。

(三)计量与安全监管:确保设备合规性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要求,联合市、开发区技术监督局及专业测试机构,完成全院计量设备周期性检测与安全监管工作。数据显示:

- 本年度完成强检设备送检213台套,其中CT机、生化分析仪等大型诊断设备计量检测合格率100%,心电图机、彩超机等诊断类设备计量偏差控制在±3%以内,符合《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计量检测规范》要求;

- 氧舱氧压表、精密压力表、磁助电接点压力表及舱体等特种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100%,检测结果均符合《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标准;

- 供应室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送检46台套,合格率100%,较上级部门要求的95%标准超出5个百分点,有效规避设备安全风险。

(四)设备采购更新:支撑医院发展需求

结合医院诊疗量增长(202X年度门诊量较上年增加18%)及旧设备淘汰计划(使用8年以上设备报废23台套),在院级及集团采供部统筹下,本年度完成设备采购项目32项,总金额XX万元,重点采购设备及效能如下:

- 64排CT机1台:投入放射科使用后,日均检查量从45人次提升至68人次,诊断报告出具时间缩短至30分钟,较传统16排CT设备效率提升60%;

-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2台:部署检验科后,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等项目检测周期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日均检测量提升80%;

- 彩超机3台:分别配置心内科、妇产科、急诊科,新增心脏彩超、胎儿四维彩超等功能,满足专科诊疗需求;

-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1套:覆盖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完成远程监测1200例,患者转诊率降低30%,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医院HIS系统运维保障工作

(一)系统运维与故障处理

承担全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运维及软硬件保障任务,建立“日常巡检+应急响应”机制,确保HIS系统稳定运行。202X年度:

- 累计处理网络故障87次,涉及交换机故障、线路中断等问题,故障修复平均耗时15分钟,较202X-1年度缩短20%;

- 完成服务器维护12次,包括系统升级、性能优化等,服务器运行稳定性提升,平均无故障时间从90天延长至120天;

- 处理软件故障156次,涵盖医嘱录入、收费结算等核心模块,故障解决率100%,未因HIS系统问题导致临床诊疗中断。

(二)数据安全与制度完善

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法》及《医疗数据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强化HIS系统数据安全管理:

- 实现核心数据“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全量备份”,备份存储于本地及云端双节点,数据备份成功率100%,全年无数据丢失事件;

- 完善数据修改审批流程,明确数据修改需经科室负责人、信息科审核,本年度数据修改申请处理123次,审批合规率100%;

- 新增《HIS系统权限管理办法》,细化不同岗位人员数据访问权限,完成权限梳理与调整36次,规避数据泄露风险。

三、科室内部建设与能力提升

(一)思想与制度建设

积极响应集团及医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与行风建设活动,本年度科室成员累计参加学习16次,重点学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等文件,思想上与集团、医院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强化科室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工作台账,实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跟踪”,科室工作效率较上年提升30%。

(二)专业技术学习

聚焦设备维修技术提升,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模式强化科室成员能力:

- 组织厂家工程师专项学习会6场,重点学习64排CT机、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等新设备的维护保养技术,形成技术文档15份;

- 安排3名成员参加医疗器械维修技术培训,均取得《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中级)》资质;

- 跟踪行业新技术动态,收集大型设备维修案例20个,开展内部技术研讨4次,科室整体维修技术能力较年初提升40%。

四、行风建设与自查整改

依据《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及卫生局“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五条规定”要求,科室开展制度建设与自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合规开展。

(一)制度体系完善

本年度修订完善规章制度31项,涵盖采购、仓储、维修等全流程,其中:

- 采购管理类:《医疗器械采购人员职责》《医疗器械销售代表来访登记制度》等,明确采购人员廉洁从业要求,销售代表来访登记率100%;

- 仓储管理类:《一次性卫生材料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外借管理规定》等,规范材料入库验收、领用登记流程;

- 人员考核类:采购人员、仓库保管员、器械会计、维修人员考核细则,考核指标细化为12项可量化标准(如采购合规率、维修及时率等),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本年度科室成员考核合格率100%,优秀率达60%。

(二)采购与仓储合规管理

1. 采购合规性: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按金额划分采购方式——单价10万美元(或批量)以上设备国际招标1项,10万元(或批量)以上设备政府采购8项,5-10万元设备限制性招标15项,5万元以下设备询价采购23项,招标采购合规率100%;其中呼吸睡眠学科设备采购项目,通过公开招标使预算资金利用率提升18%,设备配置达到市级医院顶尖水平。

2. 仓储管理:严格执行入库验收标准,本年度完成卫生材料、器械入库验收560批次,验收合格率100%;推行“货比三家”采购原则,对31种常用一次性卫生材料开展效能比价,采购价格较202X-1年度平均下降12%,其中注射器、输液器等基础耗材价格下降15%,使医院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占比降至18.7元,低于市级综合医院平均水平(22元),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三)自查问题与整改

通过自查发现,科室在一次性植入材料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临床科室(如心内科、骨科)存在擅自采购、“先斩后奏”现象,对器械科统一采购流程存在抵触,本年度累计发现此类问题3起,已联合医务科开展专项整改,明确采购流程,强化科室沟通,后续违规采购事件未再发生。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设备运维人力不足:随着在用设备数量增长(202X年度在用设备总量较202X-1年度增加15%),设备故障率随使用年限递增(使用5年以上设备故障率达22%,较使用3年以内设备高18个百分点),现有4名维修人员难以满足全院设备及时保养与维修需求,202X年度设备维修延期率达8%,影响临床使用效率。

2. 供应商合作管理弱化:本年度与12家核心设备供应商的合作响应效率下降,其中3家供应商维修配件到货时间从合同约定的7天延长至15天,2家供应商技术支持响应时间超过24小时,合同履约偏差率达40%,导致部分设备维修延误。

3. 采购维修审批流程冗余:本年度设备采购平均审批时长为28天,涉及科室申请、可行性论证、院级审批等6个环节,较行业平均水平(20天)超出40%;设备维修费用审批平均时长为7天,其中紧急维修审批延误率达15%,难以满足临床紧急需求。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