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1-2013年多起安全事故通报学习复盘与安全管理优化心得

2025-09-15人已围观

2011-2013年多起安全事故通报学习复盘与安全管理优化心得

近期,通过系统学习2011年至2013年间多起典型安全事故通报,对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形成深刻认知,触发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反思。现将学习心得结合事故案例复盘、原因剖析及安全措施优化方向梳理如下,核心围绕“杜绝违章、破除麻痹、压实责任”展开,确保所有事故数据、原因结论与技术参数严格遵循通报原文。

一、典型事故案例复盘与核心原因拆解

(一)2013年仓储与化工领域三起重大火灾事故

1. 2013年5月31日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事故

该事故由配电箱短路打火引发(网传信息指向电源箱电缆短路起火),造成粮食损失约1000吨(按人均日耗粮0.5公斤计算,该损失量相当于200万人口单日口粮供应量),无人员伤亡。从事故直接原因看,电气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的短路问题,暴露了现场对“物的不安全状态”排查存在明显疏漏。

2. 2013年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火灾事故

当日14时30分许,该公司甘井子区厂区联合车间939号罐起火,造成2人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8万元,具体着火原因当时仍在调查中(网传信息提及电焊施工引发周边易燃油点蔓延)。事故反映出高危作业现场的风险管控缺失,尤其是动火作业的审批与监护流程未落实到位。

3. 2013年6月3日吉林德惠市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爆炸事故

6时6分,因液氨泄漏引发爆炸,事故最终导致119人遇难、70人受伤,是三起事故中伤亡最惨重的一起。根据公安部消防局通报,液氨存储与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失效是核心诱因,包括设备维护、泄漏预警、应急疏散等多环节均存在严重漏洞。

(二)电力领域两起人身伤亡事故

1. 2013年某供电局“9·18”人身触电死亡事故

事故核心原因是安泽劳务公司何某未向工作负责人汇报,未办理工作申请与许可手续,在工作负责人、供电所及地调均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并安排施工人员违章作业,最终导致作业人员触电死亡。进一步分析显示,该事故暴露的深层问题包括:施工现场组织混乱、劳务用工规范缺失、安全管理链条断裂,以及业主单位在施工监管与安全责任落实上的严重缺位。

2. 金陵电厂“3·31”6kV开关短路人身伤亡事故

经通报分析,事故由检修工作人员未认真检查工作结束后遗留现场的物料、运行人员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具体表现为不按章作业、现场安全监护麻痹不到位。该事故凸显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足、危险点预测与防控机制失效,以及“安全操作流程”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2013年车辆交通安全事故

2013年7月10日下午1时20分许,××县境内320国道虎头山大桥发生一起重大农村客运车辆交通事故:车号为浙HE0971的龙游—志棠客运中巴车撞上大桥中间隔离石碑标志,造成单方面翻车。事故导致14名司乘人员全部受伤,其中2人死亡(含1名约13-14岁人员)、7人重伤、5人轻伤。后续调查指出,高温天气导致的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及车辆技术状况排查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四)2011年甘肃甘谷发电厂两起人身伤亡事故

在集团公司迎峰度夏、盈利攻坚关键期,甘肃发电公司甘谷发电厂于2011年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事故,性质恶劣、影响严重:

1. 2011年5月13日“5·13”烫伤事故:8时10分,工作人员在处理捞渣机故障后,进行冷灰斗篷灰渣清理作业时,大量灰渣落入捞渣机,引发热水、热渣、热气喷出,造成2人死亡、9人烫伤。

2. 2011年6月7日“6·7”高处坠落事故:19时40分,承包方山西临汾天邦钢结构有限公司在煤场挡风抑尘墙施工中,使用临时吊篮作业时,起吊吊篮的Φ6钢丝绳断裂,导致2人高处坠落死亡。

两起事故共同反映出外包队伍管理失控、危险作业流程不规范、安全监督缺位等问题。

二、事故共性原因剖析:基于安全管理理论的深度解读

多起事故的复盘显示,“违章操作、思想麻痹、责任缺失”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诱因,这一结论与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指出,事故的发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的连锁反应,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易干预却最易被忽视的环节[1]。具体可拆解为三个层面: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与麻痹的直接体现

1. 习惯性违章:部分作业人员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执行,以主观经验替代标准流程,如“9·18”触电事故中擅自扩大工作范围、金陵电厂事故中不执行工作后现场检查,均属于典型的“有意识违章”。相较于无意识失误,此类违章因具有重复性、顽固性,对安全的威胁更为显著。

2. 思想麻痹大意:作业人员对工作环节中的风险预判不足,图方便、图省事而简化流程,如甘谷电厂“5·13”事故中未评估灰渣清理的热态风险,车辆事故中驾驶员忽视高温对注意力的影响。这种“麻痹心理”本质是对“安全冗余”的忽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终导致风险转化为实际伤害。

(二)管理责任缺位:制度执行与监督的双重失效

1. 制度流于形式:多数事故单位并非缺乏安全制度,而是存在“有章不循、执规不严”的问题。例如中石油大连石化事故中,动火作业审批制度未落地;车辆事故中“三检”(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检查)制度未执行。这一现象可通过PDCA循环管理理论解释:安全管理需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形成闭环,而这些事故中“检查”与“处理”环节的缺失,导致制度沦为“纸面要求”[2]。

2. 监督链条断裂:管理层面的“不负责任”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管理不到位,如甘谷电厂对外包队伍资质审查不严格;二是监督不到位,如供电局“9·18”事故中无人对作业范围扩大进行制止;三是执行不到位,如宝源丰禽业公司未落实液氨泄漏应急演练。监督的缺失直接导致“小隐患”演变为“大事故”。

(三)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维护与风险防控的疏漏

从技术层面看,多起事故与设备状态直接相关: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的配电箱短路、甘谷电厂的Φ6钢丝绳断裂、宝源丰禽业的液氨泄漏,均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较于人的行为,设备问题具有隐蔽性,但通过定期排查、维护可有效防控——遗憾的是,多数事故单位未将设备风险排查纳入日常安全管理,导致“带病设备”长期运行。

三、安全管理优化方向:从复盘到落地的关键措施

基于对事故原因的拆解及安全理论的应用,结合各行业作业特点,需从“意识强化、制度落地、技能提升、监督闭环”四个维度落实优化措施,核心是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动作。

(一)强化安全意识:从“口号”到“准则”的认知转变

安全生产绝非口号,而是所有作业人员的第一行为准则——这一认知需通过常态化培训深化,而非依赖“事故后学习”。具体措施包括:

1. 定期组织事故案例学习,结合本岗位风险点开展讨论,避免“与己无关”的旁观心态;

2. 针对电力、化工、仓储等高危行业,开展“安全红线”教育,明确“不可逾越的操作底线”,如电力行业的“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必须100%执行,杜绝“走形式”;

3. 建立“安全责任关联”机制,明确“个人安全与团队安全、家庭幸福的直接关联”,如车辆驾驶中“疲劳出车”不仅威胁自身,更危及乘客生命,从情感与责任双重层面强化意识。

(二)落实制度执行:以“闭环管理”杜绝“有法不依”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通过PDCA循环实现从“制定”到“优化”的闭环:

1. 计划阶段(Plan):针对不同作业类型制定专项安全方案,如动火作业需明确“审批流程、监护人员、应急措施”,受限空间作业需落实“通风、检测、救援准备”;

2. 执行阶段(Do):作业前开展“安全交底”,确保所有参与人员明确风险点与操作规范,如电力作业前必须“验电、挂接地线”,车辆出车前必须检查“油路、电路、轮胎”;

3. 检查阶段(Check):设立专职安全监督员,对作业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重点排查“违章操作、流程简化”问题,如甘谷电厂外包作业中,需监督承包方是否按审批范围施工;

4. 处理阶段(Act):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违章行为严肃处理,同时总结经验优化制度,如车辆事故后,需补充“高温天气行车休息制度”(如22时前必须休息、中午间隔较长班次强制午休)。

(三)提升作业技能:从“会操作”到“懂风险”的能力升级

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不足,是导致“无意识违章”的重要原因——需通过“理论+实操”培训提升技能,重点包括:

1. 针对高危设备操作,开展“风险预判”培训,如化工行业的“液氨泄漏应急处置”、电力行业的“短路故障排查”,确保作业人员能识别风险、处置初期隐患;

2. 组织应急演练,避免“纸上谈兵”,如火灾事故中“疏散路线、灭火器使用”需定期实操,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反应;

3. 对外包队伍、劳务人员开展“岗前技能考核”,杜绝“无证上岗”,如甘谷电厂事故后,需严格审查外包队伍的施工资质与人员技能证书,不合格者坚决清退。

(四)压实监督责任:明确“角色定位”避免“管理缺位”

监督不到位的核心是“角色不清”,需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

1. 管理层:承担“制度制定与资源保障”责任,如投入资金用于设备维护、安全培训,定期检查安全管理落实情况,杜绝“重生产、轻安全”;

2. 作业负责人:承担“现场组织与风险管控”责任,如作业前确认“安全措施到位”,作业中制止“违章行为”,如“9·18”事故中,工作负责人需对“作业范围扩大”及时干预;

3. 安全监督员:承担“独立监督与问题上报”责任,需敢于“黑脸”,对违章行为“零容忍”,如发现“不验电作业”“疲劳驾驶”等问题,必须立即叫停并上报;

4. 作业人员:承担“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责任,建立“违章提醒”机制,如发现同事存在“麻痹操作”,需及时提醒,形成“全员安全监督”氛围。

四、总结:安全管理无小事,责任落实是关键

2011-2013年的多起安全事故,以惨痛的代价警示我们:安全管理不存在“侥幸空间”,任何“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从复盘到落地,核心是将“责任”二字贯穿于每一个作业环节——无论是电力行业的“服从指挥、听从调度”,还是化工行业的“设备排查、风险预判”,亦或是车辆驾驶的“礼让三先、拒绝疲劳”,本质都是“对生命负责、对岗位负责”的具体体现。

未来工作中,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强化风险防控,杜绝“事故后反思”的被动模式,真正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

[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由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系列因素连锁反应的结果,通过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2] PDCA循环管理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最初用于质量管理,后广泛应用于安全管理,核心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实现持续优化。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