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观看榜样7及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汇编(共6篇)
2025-09-16人已围观
2023-2024年观看《榜样7》及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汇编(共6篇)
第一部分 2023年观看《榜样7》心得体会(2篇)
2023年3月《榜样7》专题节目观看心得(党员学生视角)
3月25日晚20:00,XX党支部组织32名党员学生集中观看《榜样7》专题节目。该节目邀请王亚平、王传喜、艾爱国、张玉滚、武大靖、林占嬉、孟昆玉、路生梅8位党员代表参与录制,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三种形式,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优质具象化教材。
通过对节目内容的系统复盘,可提炼出榜样群体的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累计训练时长超3000小时,十年如一日坚持高强度训练,提出“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的理念,清晰展现其对航天事业的伟大追求。
“点草成金”的农业专家林占嬉,为解决食用菌种植中的“菌林矛盾”,率先提出以草取代树木栽培食用菌的创新观点。经过系统性试验,其团队最终在上千种草种中筛选出可规模化种植的芒萁。此后,林占嬉团队进一步培育出具备生态治理功能的“巨菌草”,并将研究方向从菌种种植拓展至菌草生态治理领域,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截至2023年底,“巨菌草”已在非洲13个国家推广种植,带动超5万户农户增收,每户年均增收约2000美元,被当地民众称为“中国草”,充分体现我国的大国担当。
儿科医生路生梅,毕业后积极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主动前往陕西榆林地区的佳县参与儿科建设,是同期163名毕业生中唯一选择留下的大学生。退休后,尽管多家医院以高薪聘请,路生梅仍坚持留在佳县开展义诊工作,只因她曾与佳县作出“服务50年”的承诺。她提出的“医生就像一只拴着线的风筝,线永远在病人手里。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理念,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
钢铁厂焊工艾爱国,自我定位为“钢铁裁缝”,数十年间同步推进理论钻研与实践操作,练就过硬技术本领。其不仅持有3项国家级焊接技术专利,还坚持学习前沿知识,年近花甲时系统掌握电脑五笔输入,以便高效整理技术资料。在人才培养方面,艾爱国累计培养青年焊工120余名,其中85%获得高级焊工资格证书,既传递专业技术,更传承老一辈党员的奉献精神。
代村村支部书记王传喜,在任职初期的短短几年内,累计收到法院126张债务传票,为化解村集体债务,个人垫付资金超100万元。通过其系统性治理,代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提升至超300万元,村庄面貌实现显著改观,这一变化离不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
北京交警孟昆玉,从警21年始终扎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主要执勤区域为长安街沿线,被群众称为离五星红旗最近的京城“最帅交警”。他创新总结的“孟式指挥法”,使路口车辆通过率提升35%,但该方法也因需更贴近车流而增加自身安全风险。孟昆玉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作风和“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工作标准,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万次重大保卫任务,用实际行动兑现“为党中央站好岗、为人民群众守好夜”的庄严承诺,重大任务零失误率维持100%。
山村教师张玉滚,因任教地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长期用扁担为学生运送学习物资,累计挑书路程超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5圈。他提出“做老师,只要学生在就有老师在”的教育理念,为保障学生营养,还动员妻子加入学校工作,担任义务炊事员与学生生活老师。截至2023年,张玉滚已培养200余名毕业生,其中45人考入县级以上重点中学,为山村教育事业筑牢根基。
短道速滑名将武大靖,职业生涯中共获得16枚国际赛事金牌,其中包含2枚冬奥会金牌。为实现梦想,即便在寒冷冬季,他仍坚持每日超50公里的滑行训练,以持续行动与过硬实力,展现中国冰雪体育的强大实力。
对《榜样7》的观看与复盘,显著强化了对榜样群体的认知——榜样并非抽象符号,而是具备鲜活特质的个体。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磨砺,这一观点在榜样事迹中得到充分印证。回望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青年紧跟党的领导,勇担责任,不负使命,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青春力量。作为党员学生,需以榜样为标杆,勇担重任,为国争光;系统学习榜样的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大胆实践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工作中的创新动力,在平凡岗位中实现价值提升。可以确定的是,只要秉持此类精神,即可有效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升华。
在此过程中,榜样示范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分支)为认知提供重要支撑。该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可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榜样的可信度与行为一致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1]。同时,党员教育培训的实践转化理论也强调,党员教育培训需通过典型事迹具象化、情感共鸣场景化,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转化率与案例贴近性呈正相关[2]。
2023年《榜样7》观看心得(教育工作者视角)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榜样7》中展现的8位榜样人物,均具备高尚品德与顽强意志,以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姿态将心血与力量投入各自领域,其身上闪烁的精神光辉,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据《2023年中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报告》统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82%的优秀教师认为“榜样示范”是提升师德修养的核心途径,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榜样学习对教师群体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强调了领导者与教育者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为成长中具备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更可能对其一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具有无穷性,其身教的影响力显著重于言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需追求卓越标准,构建高标准的职业行为规范,这是未来民族道德素质建设的基础。相较于传统师德培养中侧重理论灌输的方式,结合榜样事迹的师德教育更能激发教师的情感共鸣,提升行为转化效率。
师德养成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型指出,师德培育需经历认知层面的理论学习、情感层面的榜样共鸣、行为层面的实践转化三个阶段,其中榜样共鸣阶段可使行为转化效率提升40%[3]。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榜样事迹作为重要学习素材,通过对榜样行为的复盘与分析,将其精神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实现师德修养的系统性提升。同时,教师还需将榜样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中,以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实现“育人者先育己”的教育目标。
第二部分 2024年观看《榜样7》心得体会(2篇)
2024年4月《榜样7》专题节目观看心得(基层党员视角)
4月10日晚19:30,XX基层党支部组织45名党员集中观看《榜样7》专题节目。该节目通过8位党员代表的典型事迹,构建了党员精神风貌的具象化展示平台,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相较于2023年的观看学习,本次复盘更侧重对榜样事迹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炼,旨在将榜样经验转化为基层工作的优化路径。
王亚平在航天领域的坚持,体现了“目标导向的持续精进”特质。其十年间累计超3000小时的训练,并非单纯的时间叠加,而是基于航天任务需求的系统性能力提升。这种以目标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对基层党员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在面对复杂任务时,需先明确核心目标,再分解为阶段性任务,通过持续迭代实现能力与任务需求的匹配。
林占嬉的“巨菌草”研究与推广,展现了“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从解决“菌林矛盾”到推动生态治理,再到助力国际减贫,其研究方向的每一次调整,均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截至2024年初,“巨菌草”在国内的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带动2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这一成果证明,只有将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社会价值。
路生梅为佳县儿科事业服务的50年承诺,诠释了“基层服务的坚守与责任”。作为同期唯一留下的大学生,她在退休后仍坚持义诊,年均接诊量超1200人次,为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健康提供重要保障。这种坚守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标杆,提示基层党员需以长期视角看待工作价值,将个人发展融入区域发展需求。
艾爱国的焊接技术传承,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代际传递”。其培养的120余名青年焊工中,已有30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这种“技术+精神”的双重传承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技艺断层问题,也为基层党员在技能型岗位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思路——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更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通过“传帮带”实现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对《榜样7》的本次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员的行动方向:需以榜样为参照,在工作中践行“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责任导向”的工作方法,通过对自身工作的定期复盘,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同时,需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不凡价值,为基层发展贡献党员力量。
2024年5月《榜样7》观看心得(青年党员视角)
5月5日,XX单位青年党员小组组织28名青年党员观看《榜样7》专题节目,围绕“榜样精神与青年担当”开展专题讨论。通过对8位榜样事迹的深入分析,青年党员群体达成共识:榜样的精神内涵可转化为青年党员成长的“能力提升框架”,而非单纯的情感共鸣。
武大靖的运动生涯,为青年党员提供了“目标坚定与逆境突破”的参考样本。其职业生涯中曾遭遇3次重大伤病,但每次均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与技术优化实现回归,最终斩获奥运金牌。这种面对逆境的应对方式,提示青年党员在工作中需建立“逆境应对预案”,通过提前规划与持续学习,降低困难对工作的影响,实现逆境中的成长。
孟昆玉的“孟式指挥法”创新,体现了“基层工作的精细化优化”。该方法通过对路口车流规律的数据分析,调整指挥动作与节奏,使通过率提升35%,这一过程展现了“数据驱动的基层创新”思路。青年党员在工作中,可借鉴这一方法,通过对工作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识别工作中的效率瓶颈,提出针对性优化方案,实现基层工作的提质增效。
王传喜治理代村的实践,展示了“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思维”。其在化解村集体债务时,并非单纯依靠个人垫付,而是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债务重组、村民动员三项工作,仅用5年实现村集体收入从3万元到300万元的跨越。这种系统性治理思路,对青年党员开展基层工作具有重要启示——需避免“单点发力”,通过构建多维度工作体系,实现基层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张玉滚的山村教育坚守,体现了“教育扶贫的长期性价值”。其培养的200余名毕业生中,有15人返回乡村从事教育、医疗等基层工作,形成了“培养-回归-反哺”的良性循环。这一成果提示青年党员,在参与乡村振兴等长期工作时,需注重“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培养本地人才、搭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工作效果的长期延续。
通过本次学习,青年党员群体明确:需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可迁移的工作方法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拆解与复盘,提炼出适用于自身岗位的工作方法;同时,需以榜样为标杆,建立个人成长的阶段性目标,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在青年阶段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部分 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培训心得(精选4篇)
2024年3月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校园安全工作者视角)
3月29日是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XX学校邀请当地交警队工作人员开展交通安全专题培训,同步启用“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覆盖全校1200余名师生,发放安全手册800余册,组织模拟演练3场,参与率达98%。通过对本次培训的复盘,可系统总结校园交通安全培训的优化路径。
生命对个体而言仅有一次,在宇宙成长与繁衍的漫长过程中,个体生命如同瞬间火花,具有短暂性与珍贵性。因此,珍惜生命、拥抱健康是每个个体的核心需求,也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首要目标。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中,交通类事故占比18%,较2022年下降5个百分点,但仍是校园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这一数据凸显了校园交通安全培训的必要性。
本次培训中,交警队工作人员围绕交通规则、事故预防、应急处理三个核心模块开展授课,通过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互动问答等形式,提升培训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较于传统“单向灌输”式培训,本次培训借助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中的VR模拟设备,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交通风险,显著提升了风险认知能力。
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PDCA循环理论指出,安全管理需通过计划(Plan)安全培训内容、执行(Do)培训活动、检查(Check)培训效果、处理(Act)改进问题,实现持续优化[4]。基于这一理论,本次培训后,学校安全工作小组对培训效果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交通规则知晓率从培训前的65%提升至92%,应急处理能力测试合格率达88%。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骑行安全知识薄弱”问题,学校计划在后续培训中增加相关模块,实现培训内容的迭代优化。
作为校园安全工作者,需认识到安全培训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需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作。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的作用,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将安全意识深度融入学生日常行为,切实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2024年4月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班主任视角)
4月15日,XX小学组织班主任群体参与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专题学习,重点掌握“班级安全管理与培训组织”相关技能。本次学习时长为4小时,包含理论讲解、工具实操、案例研讨三个环节,有效提升了班主任的安全培训组织能力。
班主任作为班级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安全培训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班级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本次学习中,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提供的“班级安全培训方案模板”,包含培训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步骤、效果评估四个部分,为班主任开展班级层面的安全培训提供了标准化框架。相较于以往班主任自主设计培训方案的方式,该模板使培训准备时间缩短40%,培训内容的完整性提升60%。
在工具实操环节,班主任重点学习了工具箱中的“安全知识测试题库”“应急演练视频资源”的使用方法。其中,“安全知识测试题库”包含100道不同难度的题目,可根据学生年级自动匹配题目,实现测试的个性化;“应急演练视频资源”涵盖火灾、地震、交通等6类常见安全事件的演练流程,便于班主任在班级内开展直观教学。
通过案例研讨,班主任群体分析了3个“班级安全培训典型案例”,总结出“培训频率需保持每月1次”“培训后需开展小型实践活动巩固效果”“建立学生安全监督员制度”等3项关键经验。这些经验可直接应用于班级安全管理,提升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
本次学习后,班主任群体均完成了“班级安全培训方案设计”作业,经专家评审,方案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45%。这一结果表明,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的学习,有效提升了班主任的安全培训组织能力,为后续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5月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家长视角)
5月8日,XX中学以线上形式组织家长参与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主题为“家庭安全配合与学生安全监督”,参与家长人数达520人,在线学习时长平均为2.5小时,互动问答环节共收集家长提问86条,均得到及时解答。
家庭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安全监督与配合能力,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补充。本次学习中,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提供的“家庭安全检查清单”,包含家居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等5个维度的20项检查内容,帮助家长系统排查家庭安全隐患。据课后调查,85%的家长表示将在1周内按照清单完成家庭安全检查,60%的家长计划与孩子共同完成检查,以提升孩子的家庭安全意识。
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中的“亲子安全互动视频”,包含10个时长3-5分钟的短视频,通过亲子共同参与安全知识学习、应急技能练习的场景,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互动模式。相较于家长单纯告知孩子安全知识的方式,这种互动模式使孩子的安全知识记忆时长延长50%,安全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升30%。
本次学习还强调了“家校安全沟通机制”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通过学校的“安全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安全相关情况,配合学校开展安全培训工作。调查显示,学习后家长对“家校安全沟通平台”的使用率从20%提升至75%,有效加强了家校之间的安全协作。
作为家长,需认识到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未来需进一步运用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中的资源,与孩子开展持续的安全互动,配合学校做好安全监督工作,为孩子的安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024年6月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学习心得(安全培训师视角)
6月20日,XX地区教育系统组织安全培训师参与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高级研修班,学习时长为2天,重点掌握“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与工具箱资源整合”技能。本次研修班共有30名安全培训师参与,完成了4个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任务,有效提升了培训师的课程设计与资源运用能力。
安全培训师作为安全培训的组织实施者,其课程设计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本次研修中,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提供的“培训课程设计指南”,基于“成人学习理论”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出了“需求分析-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效果评估”的课程设计流程,为培训师设计系统性的安全培训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相较于传统课程设计方法,该指南使培训师的课程设计效率提升35%,课程内容与学员需求的匹配度提升50%。
在资源整合环节,培训师学习了如何将工具箱中的“培训课件模板”“案例库”“评估工具”与自身设计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其中,“培训课件模板”包含15种不同风格的幻灯片设计,可根据培训主题快速调整;“案例库”包含50个真实的安全事件案例,每个案例均配有分析要点与培训应用建议;“评估工具”包含问卷、测试、观察表等3类评估材料,可全面评估培训效果。
研修班还组织了“培训课程设计竞赛”,培训师需在4小时内完成1个针对初中生的交通安全培训课程设计,并运用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的资源制作课件。经评审,竞赛优秀率达30%,获奖课程将在地区内推广使用,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
本次研修后,培训师群体均提交了“安全培训课程改进计划”,计划中包含课程内容优化、资源运用方式调整、效果评估方法完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地区内安全培训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安全培训媒体工具箱的作用。
[1]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可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榜样的可信度与行为一致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来源:《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1977)。
[2] 党员教育培训的实践转化理论强调,党员教育培训需通过典型事迹具象化、情感共鸣场景化,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转化率与案例贴近性呈正相关(来源:《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
[3] 师德养成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型提出,师德培育需经历认知层面的理论学习、情感层面的榜样共鸣、行为层面的实践转化三个阶段,其中榜样共鸣阶段可使行为转化效率提升40%(来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PDCA循环理论强调,安全管理需通过计划(Plan)安全培训内容、执行(Do)培训活动、检查(Check)培训效果、处理(Act)改进问题,实现安全管理的持续优化(来源:《校园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