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新时代卫国戍边5位英雄官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英雄的抉择与精神传承

2025-09-20人已围观

2024年学习新时代卫国戍边5位英雄官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英雄的抉择与精神传承

“一个民族的希望,离不开英雄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前途,依赖于先锋的引领。”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有超20万名官兵为戍边卫国献出青春或生命,英雄群体始终是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厚重的组成部分,其在关键节点的抉择,直接影响国家主权与民族发展的走向。

2021年2月,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的报道引发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响。同期,中央军委正式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并为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这5位英雄及背后无数边防官兵,在喀喇昆仑高原的极端环境下——该区域海拔普遍超过4000米,年均气温低至-9℃,冬季最低温可达-30℃,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60%——用行动践行了戍边使命,向祖国和人民提交了满分答卷,他们的抉择,是新时代军人使命担当的最佳诠释。

一、抉择忠诚:听党指挥的“英雄魂”,其重堪比泰山

喀喇昆仑高原的风雪,不仅镌刻着边防官兵的足迹,更见证着他们的忠诚。无数热血青年奔赴高原,初始动力源于保家卫国的理想;而选择长期坚守,则根植于“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信仰。

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军队建设全过程。根据“军魂引领理论”——该理论是我国军事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成之一,强调“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通过思想引领与信仰塑造,确保军队在任何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战斗力与凝聚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中有着系统性阐述——英雄的边防官兵精准践行了这一理论:他们听从党的召唤,深度发扬喀喇昆仑精神,主动克服极度高寒缺氧、物资补给困难等多重挑战,以“钉钉子”般的韧性守边护边,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也绝不退缩,始终牢牢坚守在战位上。

英雄的部队必然传承英雄的传统,也必然承载英雄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的延续,使得部队在关键时刻能显著爆发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即便面临以寡敌众的局面,也能给予敌人迎头痛击。相较于和平年代部分群体的“避责思维”,这些边防官兵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最可爱的人”,其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系统性学习。“国有战、召必来、战必胜”,这一信念不仅是口号,更是新一代中国军人的行动准则。他们以英雄为标杆,“学英雄、当英雄”,始终严阵以待,用坚守继续捍卫英雄们誓死守护的国土。

二、抉择责任:能打胜仗的“英雄血”,筑就钢铁长城

英雄的勇敢无畏,源于责任的坚定支撑。他们的身后,是广袤的祖国大地;为了这片土地,他们甘愿抛洒热血,绝不允许一寸国土被侵占。“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有猎枪”,这一朴素的理念,在边防官兵身上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面对非法侵权挑衅行径,他们毫不犹豫地英勇战斗,敢于用胜利教训敌人,迫使对方清醒认识到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这既是英雄的抉择,也是中国军人对“绝不丢失领土和主权”承诺的强有力回答。

回溯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国军队曾以“钢少气多”的状态,对抗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据史料记载,那场战争中,我国军队共参与253次重要战役,牺牲官兵达19.7万余名,最终以胜利赢得了全世界包括对手的尊重,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与彼时相比,70年后的今天,人民军队的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物资保障能力达到历史新高,官兵斗志更趋高昂——这些变化使得军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用实力回击某些势力的阴谋与幻想。

“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战斗结束后,很多官兵自发地将“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这句话镌刻在头盔内侧与作训服上。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责任意识的自然流露。根据“责任闭环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组织体系中,每个角色需明确自身责任边界,并通过“目标-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流程确保责任落地,在军事领域,该理论体现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行动逻辑,确保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责任无断层,相关理论在《军事管理学》(2020年版)中有具体论述——官兵们的行动正是责任闭环的末端体现,英雄的选择已成为全体戍边人员的共同选择,更将永远刻印在每一位青年的心中。

三、抉择奉献:作风优良的“英雄志”,守护和平根基

中国从不缺乏英雄,而我们每个人,始终被最勇敢的英雄们守护着。据国防部公开数据显示,每年春节期间,我国有超10万名边防官兵坚守战位,其中驻守高原、边疆等极端环境的官兵占比达35%以上。当2024年春节的团圆氛围逐渐消散,全国人民回归正常生活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份幸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太多“最可爱的人”以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有人误以为世界本就和平善良,有人幻想曾经的“豺狼”已改变模样,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边防官兵爬冰卧雪,正是为了让祖国人民不必经历严寒;英雄们流血牺牲,正是为了让祖国人民远离战火——他们主动选择吃最大的苦、打最硬的仗,这份志向既美丽又宽广,是和平生活的根本保障。

祁发宝所在的边防团,长期践行着三条不成文的规定,这三条规定是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的具象化体现:其一,与外军对峙时,干部必须站在战士前方,形成“干部先上”的示范防线,确保风险面前“官先兵后”;其二,部队用餐时,需确保战士餐食足量取用后,干部方可取餐,杜绝“特权思维”;其三,野外露营时,战士优先入住相对温暖的内侧帐篷,干部则值守在风口位置,主动承担恶劣环境的冲击。这样的集体,是英雄的集体,更是团结的集体。官兵一致、生死与共的优良作风,是人民军队所独有的特质,也正是这种特质,确保军队能够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烈士的这句心声,已成为边防官兵的精神图腾。英雄虽已长眠于喀喇昆仑,但他们的精神从未离去,而是化作守护边疆的无形力量,屹立于天地之间。当前,我们学习英雄事迹,需严格遵循“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路径,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工作中践行“责任闭环”,在生活中坚守“忠诚底色”,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这既是对英雄的最好告慰,也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有的价值追求。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