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个人心得体会通用5篇(基于2000万英烈数据与仪式教育实践)

2025-09-21人已围观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个人心得体会通用5篇(基于2000万英烈数据与仪式教育实践)

2024年第11个英雄烈士纪念日:玉林师范学院200余名师生敬献花篮仪式实践心得

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理念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显著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热忱与历史使命感,2024年9月30日下午,在我国第11个英雄烈士纪念日之际,玉林师范学院于玉林市烈士纪念广场组织开展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该校校长王卓华,副校长李伟中、黄映然,党委常委徐一周出席仪式;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200余名二级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全体师生以整齐队列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立。伴随雄壮的国歌旋律,师生们神情庄重,歌声毕后,全场默哀1分钟,以静默表达对英雄烈士的深切哀悼。随后,校国旗班成员迈着精准划一的步伐,有序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王卓华校长上前仔细整理花篮缎带,动作庄重而肃穆。缎带整理完毕后,全体人员向革命烈士行三鞠躬礼,以标准化的仪式动作传递对英烈的崇高敬意。

仪式最后,全体人员沿纪念碑绕行,系统性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近距离感受英烈事迹所承载的精神力量。

此次仪式严格遵循“仪式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规范化、象征性的仪式流程,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体验,进而强化参与者的思想认同[1]。从实践效果来看,活动不仅让师生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朽事迹,更推动其将纪念情感转化为在学业、工作中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动力,有效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正向精神风貌。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以历史复盘强化青年使命担当心得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曾以“东方巨龙”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是全体中华儿女必须深刻铭记的集体记忆。通过历史复盘可见,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多次遭受列强侵略,其中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联军攻陷北京后,对城内实施分区占领,烧杀抢掠等暴行无恶不作,世界名园圆明园被焚毁,据《圆明园档案》记载,园内被掠夺的文物数量达150万件以上,其具体损失至今无法完全统计。

在诸多侵略势力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尤为持久。作为我国近邻,日本长期企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又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开启全面侵华战争。据史料统计,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我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按1945年美元汇率计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面对侵略,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在抗争过程中,部分侵略者战后逐渐认识到自身罪行,通过道歉、赔偿等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忏悔;但仍有少数势力拒不承认历史错误,持续伤害中国人民的情感。在此需明确的是,纪念历史并非宣泄仇恨或寻求反攻倒算,而是基于“历史认知理论”——该理论指出,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是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唯有铭记历史教训,才能培育国民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以居安思危的心态推动国家发展[2]。

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青年一代,必须清醒认识到:百炼方能成钢,磨砺才可成长。相较于依赖空想或被动等待,当代青年更应将历史教训转化为行动动力,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弘扬和平”为行动准则,在学习与实践中锤炼自身能力,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青年的力量。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以制度性纪念传承英烈精神心得(基于2000万英烈数据的思考)

据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统计,自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这些英烈以生命为代价,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事迹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必须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纪念予以传承。

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烈士纪念工作。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正式将9月30日设立为英雄烈士纪念日,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以国家名义、以制度形式向英烈致敬的机制正式确立。“集体记忆理论”认为,制度性纪念是维系民族集体记忆的关键载体,通过固定的时间、标准化的流程,可将英烈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共同认知,避免记忆的淡化或扭曲[3]。

为确保纪念活动落到实处,每年纪念日来临前,中央多部门会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四项核心任务:一是组织开展公祭烈士活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倡导向烈士墓敬献鲜花,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三是搭建网上纪念平台,方便群众通过线上方式缅怀;四是开展烈士遗属关怀慰问,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通知同时强调,纪念活动需严格遵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杜绝铺张浪费,以适度、务实的方式传递对英烈的敬意。

从本质而言,纪念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既包含对英烈的思念与尊敬,更承载着唤醒记忆、激励国民意志的功能。相较于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纪念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后人的教育意义——唯有将节俭纪念与精神传承相结合,才能让英烈精神真正融入民族血脉;唯有以中华民族的崛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告慰先烈的核心方式,才能让纪念活动发挥长远效用。作为当代人,我们需以系统性的行动优化纪念实践,将对英烈的缅怀转化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力量。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从近代史抗争到当代复兴的使命传承心得

我国近代史是一部交织着剑与火、血与泪的苦难抗争史。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侵略与国家危亡,顽强的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谱写英雄赞歌。

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的抗争才迎来根本性转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历经七十余年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到2023年我国GDP达到126.0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从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突破,到高铁、5G、航天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我国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国防等诸多领域均取得历史性成就,逐步迈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代际传承理论”指出,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民族精神代际传递的核心载体[4]。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一代青年,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所享有的和平与发展成果,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成长与进步,必须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相较于被动接受历史,当代青年更应主动继承和发扬先辈“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为行动指引,在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推动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英雄烈士纪念日:烈士陵园祭扫实践中的英烈精神认知深化心得

站在庄严的国旗下,凝视胸前的红领巾,每一位参与者的思绪都会不自觉地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正是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胜利;正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基于这一认知,我们以整齐队列、扛着鲜艳队旗的方式,前往本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实践。

进入烈士陵园大门,9尊革命烈士持枪雕塑首先映入眼帘。雕塑细节逼真,烈士们的神情栩栩如生,仿佛仍在为新中国的诞生奋勇战斗;雕塑旁的几棵青翠松树挺拔而立,其坚韧不拔的姿态,恰与革命烈士的精神特质高度契合。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烈士陵园核心区域,碑身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金光闪闪,碑体高约37.94米,整体设计庄重肃穆。抵达纪念碑前,全体人员首先进行3分钟静默哀悼。复盘这一过程可见,静默不仅是对英烈的缅怀,更是对自身使命的反思——生在国旗下、长在新时代的我们,若不能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回报英烈牺牲,便无法真正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哀悼结束后,主持人以缓慢的节奏宣读悼词,悲伤的旋律同步响起。在音乐的渲染下,革命烈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长江、忍着饥饿严寒翻越千山万岭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中。通过情境化的体验可明确: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英烈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所追求的,并非个人回报,而是国家独立与人民幸福——这一认知,让参与者对英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对侵略势力产生强烈愤慨:正是当年残酷的敌人肆意践踏中国国土,才让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正是革命英雄的英勇抗争,才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革命烈士纪念堂后,面对英烈们的遗像,其形象更显崇高。“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呐喊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这一情境让参与者的认知得到进一步优化——英烈们的选择,是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闪耀光芒。

此次祭扫实践严格遵循“情境教育理论”,通过实物、场景、音乐等多重元素构建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英烈精神,转变为主动认知、内化英烈精神[5]。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形式化纪念”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英烈精神在心中永存”的目标,为后续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仪式教育理论:强调通过象征性、程序性的仪式活动,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学校、社会等领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

[2] 历史认知理论: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理论,核心观点为“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基础”,认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知与传承,可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使命感,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3] 集体记忆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主张集体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度、仪式、媒介等社会机制建构与传承的,是维系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

[4] 代际传承理论:聚焦于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文化、精神的传递过程,认为青年群体通过学习历史、参与实践,可实现对先辈精神的继承与创新,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5] 情境教育理论:由我国教育家李吉林提出,强调通过构建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让学习者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深化情感,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