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9年留楚乡中心学校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专项行动总结(含12项具体措施与3方协同机制)
2025-09-24人已围观
2019年留楚乡中心学校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专项行动总结(含12项具体措施与3方协同机制)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为严格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专项行动通知》要求,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留楚乡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系统性推进防止学生遭受性侵害各项工作,通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细化措施、联动多方等举措,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现将2019年春季学期专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构建责任明晰的组织体系,夯实专项工作基础
为确保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工作落地见效,学校第一时间打破“分散管理”模式,构建“校长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专项工作体系,明确各级岗位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岗。
(一)专项治理小组组建
学校正式成立“预防未成年人性侵专项治理小组”,具体组成及职责如下:
- 组长:尹敬磊(校长),全面负责专项工作统筹规划与决策部署,承担预防学生遭受性侵害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对专项工作成效负总责;
- 副组长:杨爱玺(协助组长制定工作方案,协调教务处、政教处等跨部门工作推进)、刘运领(负责工作落实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措施执行不打折扣)、郭向红(具体牵头专项工作日常执行,对接上级部门与校内各岗位);
- 成员:各中层干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防性侵相关工作落实,如教务处负责课程融入、总务处负责设施保障)、各班主任(承担班级学生防性侵教育与日常观察预警首要责任,每日跟踪学生异常行为)、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及性侵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宿舍管理员(负责学生住宿期间安全管理与隐患排查)、门卫(负责校园入口管控与校外人员准入审核)。
(二)日常办事机构设置
专项治理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郭向红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配备2名政教处工作人员作为专职干事,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协调、工作台账记录、信息汇总上报等工作。2019年春季学期,办公室累计整理工作台账32册,上报工作进展报告4次,确保专项工作运转高效、可追溯。
二、健全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明确工作标准流程
为避免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工作“无据可依、无序推进”,学校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法规要求,系统性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工作标准与处置流程,形成“预防-预警-处置”全链条制度保障。
(一)核心制度制定与修订
1. 《留楚乡中心学校校园性侵害预防与处理实施细则》:细化“预防教育、隐患排查、事件报告、调查处置”各环节工作要求,明确政教处为预防校园性侵工作主责部门,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等岗位需每日记录相关工作情况,纳入个人履职档案;
2. 《留楚乡中心学校校园性侵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上报学校专项治理小组、24小时内按规定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及检察机关”报告流程,细化“保护受害人、控制嫌疑人、固定证据、心理干预”4步处置步骤,明确各岗位在应急处置中的具体分工;
3.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补充办法》:将预防校园性侵工作纳入教职工师德考核,明确“不得单独在密闭空间与学生相处、不得索要学生私人联系方式、不得触碰学生隐私部位”等6条行为红线,对违反规定的教职工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二)制度执行监督机制
学校成立由刘运领牵头的制度执行监督小组,每两周对各岗位制度落实情况开展1次检查,重点核查班主任主题班会记录、宿舍管理员巡查台账、门卫外来人员登记等内容。2019年春季学期,监督小组累计开展检查8次,发现并整改“部分班主任班会记录不完整”“门卫登记信息不全”等问题3项,整改完成率100%,确保制度落地不走样。
三、实施多维度具体措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围绕“教育引导、管理管控、三防建设”三大维度,实施12项具体措施,显著提升校园性侵预防能力,消除安全监管盲区。
(一)强化教育引导,提升学生自护能力
学校构建“分层分类、全员覆盖”的防性侵教育体系,通过集中教育、班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技巧。结果表明,通过系统性教育,学生对“身体隐私部位”的认知率从教育前的68%提升至95%,对“遭遇侵害后求助途径”的知晓率从72%提升至98%,教育成效显著。
1. 集中专题教育:每学期组织国旗下讲话2次(分别于开学初、期中阶段),围绕“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如何辨别性侵害行为”“遭遇侵害如何求助”等主题开展宣讲,覆盖全校860余名学生;每学期召开全校性法制教育会1场,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邀请留楚派出所民警2人次、乡司法所工作人员1人次到校授课,结合本地未成年人被性侵典型案例,解析校园性侵的法律后果与社会危害,帮助学生建立法律认知;
2. 班级日常教育:各班主任每月开展防性侵主题班会1次,通过“情景模拟(如‘陌生人要求帮忙带路怎么办’)、案例讨论、动画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侵害信号、掌握“大声说不、及时逃离、联系信任的人”3项自救技巧。2019年春季学期,全校21个班级累计开展主题班会42场次,形成班会记录42份;
3.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教师针对五、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初期群体),每学期开展“青春期自我保护”心理健康课4课时,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与自我边界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身体自主权”观念。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覆盖学生186人次,开展个体心理辅导5人次,帮助学生缓解青春期焦虑与安全困惑。
(二)细化管理举措,消除安全监管盲区
学校围绕“校园入口、校内场所、学生住宿”三大关键环节,强化全时段、全方位管理,坚决杜绝监管死角,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1. 校园入口管控:门卫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外来人员实行“身份核验—事由登记—电话确认(联系对接教职工)—全程陪同”4步管理流程。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登记外来人员127人次,拒绝无正当理由入校人员19人次(如社会闲散人员、未提前预约的校外人员),有效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内;
2. 校内场所巡查:保安人员每2小时对校园进行一次全面巡查,重点巡查教学楼地下室、操场角落、绿化带等人员较少区域,建立“巡查时间、巡查区域、发现问题、处置结果”4项内容的巡查台账,每日上报专项治理小组。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开展巡查362次,未发现异常情况;
3. 宿舍安全管理:宿舍管理员在午休(12:30-14:00)、晚休(21:00-次日6:30)时段实行每30分钟不间断巡查,重点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就寝、宿舍内是否有外来人员;班主任每日早、中、晚三次到宿舍与管理员进行学生交接,核对学生人数,实现“教师—管理员”无缝隙对接。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完成交接记录864次,未出现学生私自外出或外来人员进入宿舍情况。
(三)夯实“三防”建设,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系统性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相较于传统“重人防、轻技防”的模式,安全防范能力显著提升。
1. 强化人防力量:组建由班主任21人、保安4人、宿舍管理员5人、心理咨询教师2人组成的“校园安全防控队伍”,共计32人;每季度开展1次防性侵隐患排查培训,2019年已开展2次,培训内容包括“可疑人员识别技巧”“隐患排查重点区域”等;累计排查校园内及周边可疑人员8人(如非本校教职工且频繁出现在校园周边的人员),建立排查台账并报留楚派出所备案;
2. 完善物防设施:对校园院墙进行加固,确保院墙高度维持在2.5米(符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中“校园围墙高度不低于2米”的标准);在教学楼、宿舍一楼窗户安装防护栏,共计48扇;在校园重点区域(如操场角落、宿舍楼入口)设置安全警示标识23块,提示学生“不单独前往偏僻区域”;
3. 优化技防覆盖:对校园内现有38路监控摄像头进行全面维护,每月开展1次设备检查,确保监控画面清晰、存储时间不低于30天;安排政教处2名工作人员负责实时盯防监控系统,发现异常情况(如陌生人进入偏僻区域)立即通知保安处置;同时,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点名考勤制度,班主任每日早自习、上午课间操、下午放学前三次点名,对缺勤学生第一时间联系家长核实情况,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处理缺勤异常情况7起,均及时联系家长确认学生安全,未发生安全事故。
四、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凝聚防控合力
学校打破“单打独斗”模式,联动校内教职工、政法部门、学生家长三方力量,构建“校内—校外”联动防控体系。在此过程中,学校严格遵循“协同治理理论”(注1:协同治理理论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打破治理壁垒,实现公共事务治理效能最大化,此处用于指导校园安全多方联动机制建设)与“社会支持理论”(注2: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的安全与发展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构建多维度支持网络,可显著提升个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处用于构建学校、家庭、政法部门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确保多方合力发挥实效。
(一)强化教职工责任约束
2019年3月、5月,学校分别召开全男教师闭门专题会(共计2场),覆盖全校男教师28人,明确教职工与学生交往的“安全边界”,包括“不得单独在密闭空间(如空教室、办公室)与学生相处超过30分钟”“不得索要或保存学生私人联系方式(如微信、电话)”“不得对学生进行身体接触式表扬(如拥抱、摸头)”等5项具体要求;会后组织全体教职工(共计65人)签订《预防校园性侵责任承诺书》,签订率达100%,承诺书内容纳入教职工个人师德档案,由政教处统一管理。
(二)深化政法部门联动
2019年1月,学校正式聘请留楚派出所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建立“每月一次联席会议、每学期两次法制教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2019年春季学期,累计召开联席会议4次,与派出所共同研判校园周边安全形势,排查出“校园周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放学时段社会车辆乱停放”等安全隐患11处,通过“派出所执法+学校宣传”的方式,整改完成率100%;法制副校长累计到校开展法制教育2次,覆盖学生860余人次,重点讲解“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途径”“性侵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三)激活家长参与力量
学校组建校级家长安全委员会,由21名学生家长代表组成(覆盖1-6年级,每个年级3-4人),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向家长普及防性侵家庭教育知识,发放《家庭防性侵教育指南》200余份,指南内容包括“如何与孩子谈论身体隐私”“如何识别孩子遭受性侵的信号”等;同时,建立“家长-班主任”日常沟通机制,要求班主任每周通过微信或电话,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提醒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变化(如情绪低落、不愿上学等异常情况),2019年春季学期,班主任累计与家长沟通860余次,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
五、专项工作成效与总结
2019年春季学期,学校将预防性侵害工作与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细化措施—多方协同”四维举措,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管理协同机制。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校园内未发生一起性侵害相关事件,学生对校园安全的满意度从专项行动前的85%提升至97%,家长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认可度达98%,有效保障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未来工作中,学校将持续优化现有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号检察建议”要求,通过“定期复盘制度执行情况、迭代教育内容、强化多方联动”等举措,不断提升校园安全防范水平,切实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留楚乡中心学校
2019年5月31日
注1:协同治理理论核心观点参考自《公共管理学报》2018年第2期《协同治理视角下校园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一文。
注2:社会支持理论核心观点参考自《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5期《社会支持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
相关文章
- 2019年留楚乡中心学校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专项行动总结(含12项具体措施与3
- 2020年度部队个人半年工作总结(篇一)——思想、技能、任务三维推进,夯实保管队
- 202X年X月量贩KTV销售经理月度工作总结(核心指标:包厢出租率89%,营收同比增长1
- 2011年大山乡艾滋病防治工作报告:多维度干预体系构建与成效分析
- 202X年度企业及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综合总结(含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63%等核心指
- 青河镇2009年文化体育文物新闻出版工作总结(投入8万元、服务1.1万余人次)
- 2020年7月城建管理办工作总结:11项开发项目推进、4类专项整治落地、5大文明
- 2016年度XX通信集团经营管理与服务优化全景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11月)
- 20XX年度XX保险公司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暨业务经营报告
- 202X年度XX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总结(数据截至202X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