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9-2020年成都市及下辖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景总结(覆盖7个行政单元,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43%)

2025-09-26人已围观

2019-2020年成都市及下辖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景总结(覆盖7个行政单元,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43%)

一、市级层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核心举措(2019-2020年)

围绕“两新”组织党建高质量发展目标,市级层面以“制度优化、组织巩固、作用发挥、队伍建设”为四大支柱,系统性推进党建工作落地。数据显示,2019-2020年全市新发展“两新”组织党员400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000名,通过查找和招录新增党员2100名,较上一周期增长15%,“两个基本全覆盖”成果得到显著强化。

(一)党建工作环境优化工程

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深度融合,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门联席会议等机制,全年召开党建工作协调会12次,解决经费保障、场地支持等实际问题37项。同时,依托市级媒体平台发布党建专题报道89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会知晓率较上年提升28%,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与社会环境。

(二)党组织组建质量提升行动

严格遵循“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已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顿”工作思路,对年度新增的23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及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实现100%党组织覆盖。通过“选优书记、发展党员、招录党员、查找隐形党员”四项举措,党组织平均党员人数从3.2人提升至4.5人,战斗力与凝聚力显著增强。此外,对18家条件成熟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实行直管,党组织规范化率达到82%。

(三)党组织作用发挥示范创建

以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为指导,实施示范党组织创建“113工程”。数据显示,全市共打造市级示范点50个,区县级示范点占比达10.2%,乡镇(街道)级示范点占比达30.5%,超额完成预设目标。通过对示范点经验的提炼总结,形成《“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指引》,明确“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四大作用的12项具体实现路径,为全市党建工作提供标准化参考。

(四)党员队伍建设“双达标”计划

聚焦“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3名以上、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50人以上新社会组织单独建党组织、20人以上新社会组织有党员”的“双达标”目标,2019-2020年累计开展党员专题培训46场,覆盖党员3800人次。建立党员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党员困难帮扶、就业支持等措施23项,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及时率提升至95%,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五)党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制定《全市“两新”组织党务人才队伍培训五年规划(2019-2023年)》,构建“分层分类、精准施教”的培训体系。全年举办工委系统书记培训班6期、示范点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4期,培训党务人才1200人次。推动各级党委解决党务人才工作报酬及待遇问题,建立党务人才库,入库人员达860名,其中退居二线党政机关党员干部210名。推荐100名“懂党务、精业务、善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进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30%。

二、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项总结(2019年度)

2019年,县以“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社会组织党建“五化建设”目标,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全县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从上年的8%提升至12.1%,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人次较上年增长65%,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效能显著释放。

(一)基础数据概况

全县共有社会组织157个,其中社会团体70个(占比44.6%)、民办非企业单位87个(占比55.4%)。志愿者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正式登记注册的“山那边”“志愿者爱心协会”会员达1600人,另有3-4个未登记注册的爱心慈善组织,常年参与服务人数超20000人,服务范围覆盖、吉首、保靖等5个区域。

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19个,共有党员130名,较上年新增党组织6个、党员42名。社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累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023个,带动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在扶贫帮困、关爱老幼、扫黑除恶等领域开展专项活动89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

(二)核心工作举措

1. 党组织组建模式创新

以“有利于上级管理、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党员参与”为原则,采取“单独组建+组织联建”双路径推进党组织覆盖。对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实现单独建支率100%,全年新单独组建党支部8个;对党员不足3名的12个社会组织,按就近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4个,确保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维持在90%以上。

2. 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

县民政局党委建立“三级指导”机制,全年深入社会组织检查指导党建工作28次,解决组织建设、活动开展等问题23项。一是实行党建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社会组织负责人会议,交流经验、破解难题;二是选派15名经验丰富的党建干部担任指导员,示范点党组织指导覆盖率达100%;三是将社会组织党建纳入党委基层党建考核,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量化评分标准》,从制度建设、党员发展等6个维度设置28项指标,推动党建工作标准化。

3. 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

围绕社会组织核心业务,开展“党建+服务”系列活动。在生产经营领域,组织党员提出合理化建议20条,为社会组织节约资金10.3万元;在志愿服务领域,国庆期间组织200余名党员、团员开展服务,覆盖游客30000人次、车辆5000辆,帮扶老幼及残疾人士1100余人次;在扶贫帮困领域,全年走访困难群众1236人,提供致富信息700余条,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72名,联络爱心资金122.6572万元,较上年增长45%。

4. 党员队伍建设强化

深入开展“以岗定责”“双培工程”(把党员培养成技术/管理能手、把技术/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全年培养党员技术能手32名,发展技术骨干入党18名。开展党建表彰活动2次,表彰先进党组织5个、优秀党员23名,通过典型宣传,社会组织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提升35%。

三、龙门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总结(2019年度)

2019年,龙门镇党委以“夯实基础、规范提升”为核心,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数据显示,全镇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16.7%,党员参与公益活动人次较上年增长50%,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持续凸显。

(一)基础数据概况

全镇共有社会组织12个,参与人数168人,其中已建立党组织2个,涵盖党员25名,较上年新增党员8名。社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累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89个,开展扶贫帮困活动12次,服务困难群众40余人,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5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关键工作路径

1. 党组织组建精准推进

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对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100%覆盖。其中,单独组建党支部2个(党员均超3名),对党员不足3名的10个社会组织,通过派驻党建联络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联络员全年开展指导工作46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8项。

2. 党建活动规范化开展

建立“三项制度”保障党建工作落地:一是党建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全年解决党建难题9项;二是党建指导员制度,选派6名镇干部担任指导员,示范点指导覆盖率100%;三是考核管理制度,将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年度评估,设置党建权重20%,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3. 党员作用深度发挥

开展“增收节支当先锋”活动,党员提出技术革新、管理优化建议20条,为社会组织节约资金10万元;建立“员工互助基金”,帮扶困难职工12人,发放帮扶资金3.2万元;组织文体活动8次,参与职工120人次,职工凝聚力提升25%。

四、共性问题梳理(基于县级、镇级数据)

1. 党组织覆盖不足

数据显示,县157个社会组织中仅19个建立党组织,覆盖率12.1%;龙门镇12个社会组织中仅2个建立党组织,覆盖率16.7%。部分社会组织因党员人数不足3人无法单独建支,而联合党支部因地域、行业差异,活动开展效果不佳,成为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

2. 党员流动性突出

社会组织受市场环境影响,开业、歇业频率较高,导致党员流动性大。县部分党支部存在“组建时3名党员、后期不足2名”的情况,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不及时,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党员占比达18%,影响党组织稳定性。

3.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存在“重经营、轻党建”的认知误区,对党建工作支持力度不足。数据显示,县约30%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存在“有组织、无活动”现象,“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落实率仅65%,党建工作随意性较大。

五、优化路径(基于现有实践与数据)

1. 强化思想引领

开展社会组织党建专题培训,全年计划培训社会组织负责人200人次,覆盖率达90%;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手册》,明确“三会一课”等制度的具体流程与标准,推动党建工作标准化。

2. 扩大组织覆盖

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派驻建”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员超3名的社会组织实现单独建支率100%;对党员不足3名的,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配备专职党建指导员,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3. 提升队伍素质

实施“党务人才培育计划”,全年培养社会组织党务骨干100名;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及时率提升至95%;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人次较上年增长40%,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