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2年新疆劳动就业保障实践报告:182人实现技能就业创收30万,居民人均收入超1.9万元

2025-09-17人已围观

2022年新疆劳动就业保障实践报告:182人实现技能就业创收30万,居民人均收入超1.9万元

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该文件在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广泛且积极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白皮书对新疆劳动就业保障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其全面反映了新疆将促进劳动就业列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与根基工程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其真实记录了新疆通过实施积极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有力维护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基本权利的客观事实;同时,更生动展现了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依法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的坚定信念与务实行动。

一、积极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劳动就业保障成效显著

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积极就业政策贯穿于民生工作全过程,推动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取得多维度突破。这一实践不仅契合区域发展需求,更与国家“稳就业、保民生”的宏观战略高度一致。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社局党组书记胡敬之指出,2022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克州党委和政府始终将稳就业置于“六稳”“六保”工作的首要位置。为应对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克州大力实施就业惠民工程,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对接市场需求,系统性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同时依托本地产业优势与跨区域协作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的就业波动。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坎尔洋村的就业实践,成为基层落实就业政策的典型案例。该村第一书记熊七洲介绍,2022年该村针对性种植100亩雪菊作物,为提升劳动产出效率,专门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种植技术专家进村开展雪菊采摘专项培训。最终,该村182名劳动力全员参与培训,参训率达到100%,经培训后雪菊采摘质量显著提升,预计当年通过雪菊种植与销售可实现创收30万元。通过积极就业政策的精准落地,坎尔洋村全体劳动力均匹配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的同时,村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得到实质性改善。

新疆石河子大学公共管理系教师李明先从学术视角分析认为,白皮书所提及的“新疆大力实施就业惠民工程,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结构更趋合理”,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准确判断。从实践来看,新疆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严格遵循“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产业布局思路,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有序流动。这一过程中,就业规模实现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相较于传统产业布局阶段已有明显提升,就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符合劳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演进”的理论逻辑[注1:此处参考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新疆的就业结构变化与这一理论相符]。

二、尊重就业意愿与保障权利并重,构建法治化就业环境

新疆在劳动就业保障工作中,始终将尊重劳动者主观意愿作为核心前提,同时以法治化手段筑牢劳动者权利保障底线,形成了“意愿导向+法律保障”的双重就业支撑体系。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巴依托海镇副镇长陈超表示,白皮书对新疆劳动就业情况的呈现兼具全面性与准确性,巴依托海镇的实践正是这一整体情况的微观缩影。为拓宽就业路径,该镇采取了多元化举措:通过适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创业者提供更宽松的启动环境;依托对口援疆机制,搭建跨区域就业帮扶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适配能力;同时引入“卫星工厂”模式,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相较于传统分散式就业模式,“卫星工厂”模式有效降低了劳动者通勤成本,同时提升了就业稳定性,该镇多数居民均从中受益。陈超强调,保障劳动就业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各族群众都能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的就业保障实践,聚焦于“家门口就业”这一民生需求。该村党支部书记艾尔肯·尼亚孜介绍,为帮助村民提升就业技能,村里专门开办农牧民夜校课堂,根据村民就业意向与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同时,通过建立打馕合作社、引入“卫星工厂”等方式,构建多样化就业渠道;此外,结合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多举措并行下,二十里店村多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2021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9万元以上,2022年这一数据维持稳定增长态势,就业增收的成效持续显现。

北京乾坤律师事务所乌鲁木齐分所律师法蒂玛从法律实践层面指出,白皮书所强调的“新疆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在司法与行政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落实。新疆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法院,均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自治区出台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在具体工作中,对劳动者的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基本权利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强,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从效果来看,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措施具备系统性与针对性,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环境,更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普遍认可与拥护。这一实践也符合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体面劳动”理念,体现了劳动权利保障的普遍性与公平性[注2: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理念强调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生产性的就业机会、公平的收入、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措施与该理念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

三、政策实践惠民生顺民意,就业增收筑牢民生根基

新疆劳动就业保障政策的落地实施,始终以各族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精准对接就业岗位与劳动者能力,实现了“政策红利”向“民生福祉”的有效转化,充分体现了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的价值导向。

喀什地区伽师县巴仁镇叶乐坎科其克村村民阿克·卡迪尔的就业经历,是政策惠民的生动例证。他表示,伽师县依托本地产业特色开办馕产业园后,面向周边村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自己第一时间报名参与。经过系统培训,他现已掌握五十余种馕的制作技艺,当前月工资稳定在近4000元水平。凭借这份稳定收入,阿克·卡迪尔已在县城支付首付款购置住房,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认为,国家的就业政策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唯有踏踏实实用双手劳动,才能持续提升生活品质。

“95后”维吾尔族创业青年艾贝都拉·吾木尔,通过复盘自身创业历程,清晰识别出党和政府在政策支持、资源对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帮扶。他介绍,自2017年起,自己开始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方式经销新疆瓜果,初期面临市场认知不足、运营经验欠缺等问题。团吐鲁番市委及乡镇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不仅协助其分析市场需求与竞争形势,还推荐其参与电商运营、农产品营销等专业培训;在政策层面,为其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多重帮扶下,艾贝都拉·吾木尔的创业项目逐步走上正轨,2022年截至当年统计节点,其公司营业额已达到800万元。他表示,将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带动更多家乡群众就业增收,以实际行动回馈政策支持。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从人权保障视角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理念,在新疆劳动就业保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及其实践,既符合中国宪法与相关法律对公民劳动权利的规定,也与国际劳工标准和人权标准的核心要求相符;既立足新疆区域发展实际,又精准契合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政策不仅有效扩大了就业规模、优化了就业结构,更通过就业增收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真正实现了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

[注1:配第-克拉克定理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提出,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是分析区域就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注2:“体面劳动”理念由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年提出,其核心目标是为所有劳动者创造生产性的就业机会、保障公平的收入待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保护与劳工权益,该理念已成为全球劳动领域的重要指导原则。]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