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张桂梅先进事迹深度学习心得体会锦集(7篇)
2025-09-22人已围观
2024年张桂梅先进事迹深度学习心得体会锦集(7篇)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核心在于深刻体悟其扎根边疆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党员担当,这一精神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作为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30余年的人民教师,张桂梅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其教育实践深度契合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投入激活个体发展潜能,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边疆地区人力资本提升提供了鲜活样本[1]。
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教学工作中,她虽身患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机能长期处于较弱状态,却始终超负荷投入工作;凭借惊人的毅力,她一次次克服病痛折磨,从未因身体原因离开三尺讲台。同时,她主动钻研先进教学经验与方法,结合民族贫困山区学生特点,系统性探索出一套适配性强的教学模式,所带班级教学成绩始终处于区域前列。在学生关怀上,她不仅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陪同患病学生就医、添置御寒衣被,更注重“全人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为党员教师,张桂梅同志的选择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她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任教机会,选择扎根教育资源薄弱的山区,曾明确表示“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这一抉择与“教育公平理论”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即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主动下沉,弥补区域教育资源差距[2]。
对一名彝良职高教师而言,学习张桂梅同志需从四方面着力:一是坚守育人初心,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日常教学;二是优化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强化学生关怀,关注职高学生的成长需求与职业规划,给予全方位支持;四是保持奉献精神,以淡泊名利的心态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相较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的常规化追求,张桂梅同志将教学质量视为教育扶贫的核心抓手,在不同任教阶段均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其教育实践的细致度与坚持力尤为突出。
在民族中学任教期间,面对一个普遍被认为“难以管理”的班级,张桂梅同志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为解决学生辍学问题,她多次深入山区走访,逐一劝返失学学生;为防止学生夜间外出,她直接将行李搬至男生宿舍,与32名男生同住。据学生回忆,“和张老师住在一起像在家一样”,但他们未曾知晓,男生宿舍的鼾声、梦话与脚臭常导致张桂梅同志睡眠质量严重下降,为减少夜间起夜、避免学生趁机外出,她甚至从下午起就刻意控制饮水量。
在华坪女子高中,她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升级:在宿舍内铺设两张床,一张自用,一张留给需重点关怀的学生;为随时应对学生突发情况,她长期保持“不脱衣睡觉”的习惯。曾有一名学生与她同住却极少交流,期间张桂梅同志在食堂打饭时不慎摔倒,导致三根肋骨骨折,即便如此,她仍拒绝住院治疗,坚持返回学校。每天早晨,她需依靠学生协助才能起身;夜晚虽忍受剧痛,仍坚持与该学生沟通交流。三个月后,该学生终于敞开心扉,向张桂梅同志承诺“绝不辜负期望”。
张桂梅同志的个人生活与对学生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为让学生改善伙食,她每月轮流带学生外出“加餐”,但学生偶然发现,她付款时需翻遍所有口袋才凑足费用——事后得知,她个人每日生活费严格控制在3元以内,仅为当地居民人均日生活消费标准的1/5;她长期使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理由是“担心智能手机损坏导致学生与家长电话丢失”,这部手机存储的数百个号码,成为她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纽带;在个人物资上,她的衣物多为他人赠送,2007年赴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予她7000元置装费,她却将这笔费用全部用于为学校购置电脑;在资金捐赠上,她累计将各类奖金、补助用于公益:3万余元灾区捐款、5000元劳模奖金(全额交纳党费)、30万元“兴滇人才奖”奖金(捐赠给丁王民族小学)、2万元治病专款(全数捐出),甚至曾提出预支丧葬费用于山区教育。
如今,张桂梅同志的身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右腹部、右臂可触及明显肿块,头部患有骨瘤,肺部功能受损,嘴唇常出现知觉障碍,但她依旧每天坚持用小喇叭督促学生起床、吃饭、跑步、休息,用行动向学生传递“我始终在你们身边”的信念。这种近乎“忘我”的投入,正是她教育实践的核心底色。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
张桂梅同志对边疆贫困地区发展的核心判断极具洞察力:她认为山区落后的关键症结在于教育滞后,而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则是重要制约因素——由此形成的“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恶性循环,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诱因。基于这一判断,她提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构想,目标直指通过提升女性教育水平,打破贫困循环,这一思路与“女性赋权理论”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即通过教育赋能女性,进而推动家庭与社会的整体发展[3]。
2002年起,张桂梅同志开始为这一“看似难以实现”的目标奔走,期间遭遇的质疑与困难远超预期。“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类似的质疑与嘲讽成为常态,但她从未动摇。为筹集办学资金,她先后走访多家企业与单位,过程充满艰辛:曾在某企业寻求帮助时,未等完整说明办学构想,就被企业领导要求保安驱赶;因拒绝离开,保安放出恶犬追咬,导致她裤腿被撕破、脚部流血,面对围观人群的嘲笑,她坐在地上失声痛哭。更多时候,她因疲惫与无助在街头靠墙入睡,醒来时已至深夜,万家灯火的景象更显其孤独与坚持。
2008年1月,张桂梅同志面临艰难抉择:7日,远在哈尔滨的姐姐来电告知,哥哥病危且持续呼唤她的名字,希望能见最后一面;同时,宣传部通知她9日赴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且节目组已联系企业家为女子高中提供资助。一边是亲情的最后告别,一边是关乎学校存亡的资金机会,她最终选择优先参与节目录制。节目录制期间,她成功争取到某企业家50至100万元的资助承诺,但也因此错过了与哥哥的最后见面——当她完成录制返程时,哥哥已火化。这一遗憾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但她从未后悔当时的选择,因为“学校能办下去,更多女孩就能有书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同志的办学梦想终成现实。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在华坪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正式走进这所承载着她们未来希望的校园。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4)
张桂梅同志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核心在于她以“平凡之躯”创造了“不凡价值”:她膝下无子,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数百名学生亲切称为“妈妈”;她疾病缠身,却始终与病魔抗争,坚持护送毕业班学生走进考场;她主动放弃优越生活环境,选择扎根艰苦山区,理由是“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支撑这一切的,是她始终坚定的党员身份认同——“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认知成为她克服困难、持续奉献的精神内核。
从精神层面剖析,张桂梅同志的实践体现了“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她曾明确表述:“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这一表述清晰展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生成长的关切、对党的忠诚,三者共同构成了她的精神坐标系。复盘她的实践路径,可发现其始终围绕“教育扶贫”这一核心目标:从劝返失学学生,到创办免费女高,再到持续关怀学生成长,每一步都精准对接山区教育的痛点问题。
从行动层面看,张桂梅同志的实践具有“可迁移的方法论”意义:其一,问题导向,精准定位山区教育的核心矛盾是女性教育缺失,进而确定办学方向;其二,持续迭代,在办学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教学方法,适应学生需求;其三,资源整合,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与社会捐助,为教育实践提供保障;其四,情感投入,通过“母亲式”关怀建立与学生的深度联结,增强教育效果。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张桂梅同志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主动承担起相应职责;二是优化工作方法,结合所在地区教育实际,探索适配性强的教育模式;三是保持奉献精神,以学生为中心,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与学生关怀中。尤其对扎根山区农村的教师而言,面对同样渴望改变命运的贫困学生,更需接过艰苦奋斗的传统,以“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态度,为学生成长搭建桥梁——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5)
华坪女子高中成立初期遭遇的困境,远超张桂梅同志的预期,其中教师流失与学生留存两大难题,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系统性应对,她逐步化解危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基层教育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山区艰苦的工作环境与张桂梅同志严格的工作要求,导致建校仅半年就有9名教师辞职,17人的教师团队仅剩8人,教学工作近乎瘫痪。面对这一危机,张桂梅同志将留存的6名党员教师组织起来,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集体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献,强化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据参与教师回忆,集体学习过程中,不少人因张桂梅同志的无私付出而落泪,最终达成“共同办好女高、助力女孩升学”的共识——党员教师的坚守,为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留存方面,家访成为张桂梅同志的核心工作方法。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多来自偏远山区,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需步行数小时才能抵达,但她坚持“必须亲自到每一个学生家里看看”,理由是“只有了解家庭情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11年间,她累计在山区跋涉近12万公里,家访覆盖1345名学生,家访路程占其日常工作行程的70%以上。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曾多次随她家访,坦言“在路上害怕得腿发抖,担心鞋底被脚趾抓穿,部分路段停车休息时不敢下车,生怕跌下山崖”;张桂梅同志自身也多次遭遇危险,曾因坐摩托车家访时“不敢低头,怕摩托车歪倒跌下悬崖”,还出现过摔断肋骨、高烧迷路、体力不支晕倒在路上等情况,但这些都未中断她的家访工作。
办学资金筹措同样充满挑战。除前文提及的企业驱赶、恶犬追咬等经历外,她还曾在街头募捐时被误认为“骗子”,甚至有人向她脸上吐口水。最疲惫时,她曾在街头靠墙入睡,醒来时已是深夜。转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节目录制——通过这期节目,她成功募集到100多万元办学资金,但背后是她与亲情的艰难取舍:录制前,她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得知哥哥希望见她最后一面;考虑到“错过节目可能失去筹款机会”,她最终选择先完成录制,待节目结束时,哥哥已过世。这一遗憾成为她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但也让她更加坚定“办好女高,不辜负每一份支持”的决心。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6)
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本质上是“大爱精神”的实践转化:她以真情点燃贫困家庭的希望,以赤诚托起孤儿与困难学子的梦想,以无私诠释“大爱无疆、大爱无声”的内涵。同时,她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与信仰,其事迹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能为基层单位开展榜样学习提供系统化思路。
从精神内涵看,张桂梅同志的事迹体现了三重核心价值:一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她始终将个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义务;二是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在个人生活与公益事业的取舍中,始终优先选择后者,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扶贫中;三是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面对办学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教师流失、身体病痛等难题,从未选择退缩,而是以坚韧意志逐一克服。
对学校而言,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张桂梅同志需构建“多维学习体系”,避免形式化:一是明确学习维度,重点学习其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注重学习、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淡泊名利、忠诚于党的政治品质,敢闯敢干、敢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坚定信念、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二是结合主题教育,将学习活动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事迹分享+心得交流”“实践对照+自我剖析”等形式,提升学习实效;三是注重成果转化,要求党员干部以张桂梅同志为“参照镜”,对照自身工作查找不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学生关怀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心系于民、服务于生”。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7)
作为一名在云南工作50余年的东北人,张桂梅同志对待学生成绩的“苛刻”,与其一生的倔强、坚韧特质高度一致,这种特质贯穿于她支援边疆、投身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个人品格。
1974年10月,张桂梅同志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远赴云南;此后半个多世纪,她将全部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从未有过动摇。1996年,她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她主动放弃大理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至深度贫困的华坪县。在华坪,她再次做出“逆向选择”——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转而选择在师资最弱、硬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主动承担4个毕业班的语文与政治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同志被确诊患有子宫肌瘤,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但考虑到初三毕业班临近中考,她偷偷藏起诊断结果,坚持上课直至7月学生顺利完成中考,才前往医院接受手术。华坪县妇联与工委女工委得知她的病情后,立即组织慰问;在随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主动为她捐款——有人借钱捐助,有人拿出孩子的置装费,有人捐出回家的路费。县领导明确表示“再穷也要治好你的病”,这份来自山乡的情义,让她感动落泪:“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承诺,成为她此后20余年坚守华坪教育的初心。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同志未再组建家庭,也无亲生儿女,将所有精力投入教育与慈善事业。2001年,她在民族中学任教期间,主动兼任当地“儿童之家”院长,承担起20余名孤儿的照料责任,成为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2003年,“儿童之家”面临资金短缺困境,为缓解这一问题,她利用寒暑假前往昆明筹款,坦言“求人确实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2003至2007年的4个寒暑假,她累计为“儿童之家”筹措资金2万余元,当看到孩子们生活条件改善时,她表示“所有辛苦都值了”。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投入,正是她教育情怀的直接体现。
[1] 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核心途径,通过教育投入可显著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手段。
[2] “教育公平理论”强调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倡导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工作者下沉等方式,保障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与质量,张桂梅同志的选择正是教育工作者主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典型实践。
[3] “女性赋权理论”主张通过教育、经济支持、社会参与等途径,提升女性的自主意识与发展能力,进而实现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张桂梅同志创办免费女高的实践,是女性赋权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地。
上一篇:2020-2021年党支部党课会议记录及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