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X年峨桥派出所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总结(全年宣传覆盖2000余人次)

2025-09-23人已围观

202X年峨桥派出所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总结(全年宣传覆盖2000余人次)

为系统性遏制电信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切实保障群众财产安全,峨桥派出所于202X年围绕“全维度覆盖、精准化施策”原则,开展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提前部署,筑牢宣传工作基础

峨桥派出所组建反诈宣传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制定《反诈宣传防范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阶段目标与实施路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反电诈工作推进会,通报辖区发案数据(202X年累计发案X起,较上年下降Y%)及宣传工作进展,结合发案时段、类型等规律,运用“情境预防理论”优化宣传策略——例如针对开学季学生群体易受“游戏账号交易诈骗”的特点,提前谋划校园专项宣传,实现靶向发力[1]。同时,综合室与各社区民警建立“需求联动机制”,精准统计宣传资料需求(含单页尺寸、展板内容侧重等),联合广告公司制作宣传单页3000余份、横幅14条、展板20余块,确保宣传物料及时到位。

二、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宣传全域覆盖

线上依托120余个警企、警民微信群,每日推送反电诈知识(含典型案例解析、防范技巧图示),发动群成员转发扩散,202X年累计覆盖群众超5000人次;针对年轻群体偏好,在辖区政务抖音号发布反诈短视频15条,播放量达2.3万次,进一步扩大宣传半径。线下组织警力开展“动态化宣传”:在小区出入口、企业大厅、学校门口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海报1500余张,在50余家企业、商超的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日均播放时长8小时);同时通过“面对面讲解、即时性答疑”形式,深入街道商铺、社区广场开展宣传,形成“多渠道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立体宣传网络,实现“润物无声、内化于心”的宣传效果[2]。

三、精准辐射,聚焦重点群体教育

1. 警银联动防骗:与辖区12家银行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利用银行电子屏滚动播放防范预警信息,每月组织1次银行工作人员培训(覆盖保安、大堂经理、柜员等岗位),通报近期诈骗作案规律(如“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虚假投资理财”等)。202X年累计通过该机制制止疑似诈骗转账12起,避免群众损失超50万元。

2. 校园专项宣传:新学期伊始,组织民警深入辖区3所中小学开展法制宣传讲座,通过“真实案例+互动问答”形式,讲解“游戏充值诈骗”“虚假助学金申请”等学生群体高发诈骗类型。数据显示,讲座覆盖师生300余人次,课后问卷反馈师生防范意识知晓率提升至92%。

3. 企业财务人员培训:针对企业财务人员易受“冒充老板要求转账”诈骗的风险,联合辖区160余家企业开展专项宣传,发放《企业财务防诈指南》300余册,通过“案例拆解+流程规范”讲解,明确“大额转账双重核实”要求,202X年辖区企业财务类诈骗发案量为0。

四、拓宽渠道,提升宣传渗透深度

依托户籍窗口“人流量大”的优势,将业务办理与防诈宣传有机结合——民警在群众办理户籍业务时,同步讲解电信诈骗常见手段,引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202X年通过该渠道累计引导安装800余人次,APP安装率较上年提升35%。同时,结合重点工作场景延伸宣传触角:在群众接种新冠疫苗期间,设置临时宣传点发放单页500余份;在入户走访工作中,针对老年群体、独居家庭等易受骗群体开展“一对一”宣传,累计走访500余户,解答群众疑问300余条。数据显示,202X年8月至12月,辖区电信诈骗案件报案量较上半年下降40%,宣传渗透效果显著。

[1] 情境预防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分析犯罪发生的场景与规律,调整环境因素、优化干预策略以减少犯罪机会,此处用于根据发案特点匹配宣传场景,提升防范针对性。

[2] 多渠道传播理论:指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固定与流动等多种传播途径,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群体,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与有效化。

202X年县统计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总结(知识竞答满分率达90%)

为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干部职工及群众对“电信诈骗与网络安全关联风险”的认知,县统计局于202X年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开展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专题学习,夯实干部法律认知基础

县统计局将《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与电信诈骗防范相关的条款纳入干部学习计划,在月度干部例会上组织专题学习,邀请县网信办专家开展条款解读与案例分析(如“数据泄露引发的精准诈骗”案例)。学习后组织闭卷测试,数据显示干部法律法规知晓率达95%以上,较学习前提升30个百分点,为后续宣传工作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知识竞答,巩固宣传学习成果

为检验干部职工防诈知识掌握情况,县统计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共50人)参与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的“网络安全与防电信诈骗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活动期间,通过“每日提醒+错题复盘”形式督促参与,最终实现参与率100%,满分者达45人,占比90%,较全市平均满分率(75%)高15个百分点,有效巩固了防诈知识记忆。

三、特色宣传,扩大社会覆盖范围

结合统计工作特性,县统计局聚焦“统计数据安全与电信诈骗防范关联”,开展特色宣传活动:一是结合“中国统计开放日”,由局办公室牵头编制《数据信息安全与电信诈骗防范手册》,手册涵盖“统计数据泄露风险、诈骗分子利用数据实施诈骗的手段、防范措施”等内容,累计印制2000余份;二是在政府广场设立固定宣传点,组织10名业务骨干向过往群众发放手册、讲解案例,现场接受咨询300余人次,通过“扫码填写问卷”形式收集反馈,群众满意度达98%;三是对全局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安全性核查,修订《统计数据发布管理流程》,明确数据脱敏标准,避免数据被诈骗分子误用、滥用,从源头降低关联诈骗风险。

202X年XX派出所“赶集日”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总结(发放宣传册900余份,覆盖1500余人次)

为响应市局、县局“遏制电信新型诈骗违法犯罪”的工作要求,XX派出所结合辖区“赶集日人流量大、中老年群众集中”的特点,于202X年7月17日、18日开展专项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活动,有效提升群众防范意识,具体总结如下:

一、聚焦场景,搭建宣传阵地

XX派出所提前踩点辖区“赶集日”核心区域(XX街道),在人流量密集的路口设立2个固定宣传点,配备宣传展架(展示10余个本地典型诈骗案例)、宣传册及扩音设备;同时组建5组流动宣传小队,每组由2名民警组成,深入街道商铺、临时摊位、群众休息区等区域,形成“固定+流动”的宣传格局,确保宣传无死角。

二、精准讲解,传递防诈核心知识

宣传过程中,民警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为原则,向群众传递防诈核心要点:一是提醒群众“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或告知验证码;二是结合本地高发案例(如“冒充村干部发放补贴”“虚假农资购买”),拆解诈骗分子话术逻辑;三是告知群众“求助途径”,明确遇到可疑情况时,可及时联系亲属、社区民警或拨打110报警。

三、量化成效,验证宣传实际价值

此次“赶集日”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册900余份,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现场解答群众疑问200余条。活动后1个月内,派出所通过“电话回访+案件统计”评估成效:电话回访100名参与群众,85%表示“能清晰识别常见诈骗手段”,较宣传前提升40个百分点;辖区7月至8月电信诈骗发案量为3起,较6月(4起)下降25%,宣传对遏制诈骗案件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202X年韩城市公安局新城派出所四项举措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总结(组建行业宣传群1个,拍摄反诈视频5条)

为提升辖区群众防电信诈骗意识,减少诈骗案件发生,韩城市公安局新城派出所于202X年以“多方协同、形式创新”为核心,通过四项举措开展防电信技术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联动行业,编织全域防范网络

以“社会治理协同理论”为指导,新城派出所于202X年8月7日召集辖区30余家行业场所(如酒店、商超)负责人、12个小区物业主任及20名社区工作人员,召开防范电信诈骗专题部署会[3]。会上通报辖区202X年1-7月发案数据(累计发案18起,其中刷单诈骗占比45%)及典型案例,明确各行业“宣传责任”;会后组建“新城反诈宣传微信群”,定期在群内通报发案动态、分享防诈素材,推动各行业通过“店内广播、业主群推送”等方式扩散信息,202X年累计通过该群覆盖群众超8000人次。

二、创新形式,提升宣传接受度

借鉴“四平公安”反诈宣传模式,结合本地群众接受习惯,新城派出所组织社区民警拍摄5条反诈小视频,内容涵盖“刷单诈骗”“冒充客服退款”“虚假投资”等高发类型,视频以“幽默对话+剧情还原”形式呈现,降低理解门槛。视频通过派出所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及社区群发布,累计播放量达3万次,点赞量8000余次,转发量2000余次,数据显示年轻群体(18-35岁)观看占比达60%,实现“娱乐化传播”与“知识普及”的有机结合。

三、警银协作,守护群众“钱袋子”

与辖区8家银行建立“警银联动防骗机制”,明确协作流程:一是每月组织1次银行工作人员反诈培训,重点讲解“大额转账识别技巧”“疑似诈骗话术特征”;二是要求银行在办理5万元以上转账业务时,对客户进行“防诈提醒”,发现可疑情况及时联系派出所。202X年8月至12月,银行累计协助制止疑似诈骗转账9起,涉及金额超30万元,其中成功拦截“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案件3起,有效避免群众财产损失。

四、多点发力,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新城派出所结合群众活动规律,开展多场景宣传:202X年8月28日18时(群众休闲高峰时段),派出所主管领导带领6名社区民警,分别在禹甸园、体育场2个场所开展集中宣传,发放宣传单500余份,现场讲解案例10余个,吸引300余名群众参与;同时在诈骗高发区域(如XX小区、XX商业街)张贴《防范电信诈骗通告》80余张,悬挂宣传标语20条,在小区电梯间投放宣传海报120张,形成“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的宣传氛围,202X年下半年辖区电信诈骗发案量较上半年下降35%。

[3] 社会治理协同理论:该理论主张整合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形成治理合力,此处用于推动行业场所参与反诈宣传,扩大宣传覆盖范围。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