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6篇)
2025-09-25人已围观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6篇)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建设目标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布局方面,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在执政方式上,将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根本宗旨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工作方针上,强调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4月26日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大力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掀起学习热潮,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作为法院审判机关,机关党员干部应从以下三点深入学习。
一是要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工作目标与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应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努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院要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是要坚持不懈加强司法机关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司法机关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司法工作宗旨、司法权运行机制、司法能力、司法作风和司法廉洁建设等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还强调要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司法干部体制和经费保障体制建设。我们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四风”问题,树立良好司法形象。同时,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
三是要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要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高审判质量,尊重和保障律师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能动性,自觉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深化司法公开,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关切;扩大司法民主,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完善司法为民措施,使群众更方便地参与诉讼;深化司法改革,突出抓好重点改革项目的落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审判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此外,还要加强法院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化建设、司法能力建设、司法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改善基层司法环境。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创建富强、文明、和谐、法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中国法治建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更好地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更好地为民服务。
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也是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依法治国委员会主要研究新时期如何解决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作为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同时,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全面加强了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民所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落实依法治国全过程,防止“西方宪政”“三权分立”等西方法治思想的侵蚀。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强大服务,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举措,中央各部委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三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点,在新时代,法律法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根本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王安石曾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法律法规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党员干部应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利用好法律法规这把尺子,时刻鞭策和警醒自己。党员干部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信任,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做到执纪执法相统一,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零容忍”,廉洁执法从政,在政治立场上坚定清醒。同时,要坚定党的“四个信念”,守牢法律底线,保持公正之心并持之以恒。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在工作中学习运用法律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自身法律素养,将法律意识融入日常思想和行为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面对诱惑时坚定原则、捍卫法律底线。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四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尤为重要。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旨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为整体事业发展明晰了方向。党是领导一切的,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从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4次提及“法治”,再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组建,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组建,法治中国不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成为具体的构架。这既是广大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渴望,也是促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关键点、聚焦核心点,让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落地落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始终发挥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作用。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狠抓责任落实,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国家法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得以落实,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实现。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五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实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底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为此,直到2035年前,我国应在全国上下形成“人人爱公平,公平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再到人民群众,都应参与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航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能增强党的领导,又能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偏不倚。当前,一些贪腐案例暴露出部分官员存在以权谋私、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及不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等现象,凸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首要性。党员干部虽然在全面依法治国对象中占比相对较小,但对该项事业的影响重大。因此,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随着国家逐渐壮大,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地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对公平正义更加在意,对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有更高要求。总之,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依法治疆心得体会范文六
2024年4月23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政法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警集中学习了省委党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辅导讲课,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非个人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法治而非人治,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在社会公众眼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克服社会公众中“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严肃处理一切违法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规范人们行为和社会秩序。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执法者能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就能为全社会树立良好榜样,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就会为全社会树立恶劣典型,导致普通群众也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
上一篇:2024年中医经典研读报告:伤寒论与中国医学史实践复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