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的深刻感悟

2025-09-25人已围观

2020: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的深刻感悟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1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我国从民事单行法时代迈入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的编纂历经66年,五易其稿,其诞生是中国法治体系不断健全的缩影。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此前,物权法、婚姻法、合同法、继承法等单行法虽维护着人们的权利,但现实中常出现同一民事事件牵扯多部法律,单行法适用范围重叠甚至冲突的情况,还存在特殊案件利用单行法有限范围钻空子的现象。

而新的民法典,以7编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既消除了法律重叠,又查漏补缺,实现了法律“1+1>2”的效果。它为我国民法提供了统一依据,更好地保护了人民权利,凸显了我国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民法典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体现,66年初心不改,致力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2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一文,为新时代法治之路指明了方向。

民法典作为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时期,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品出民法典的“三味”。

一是“人民味”。“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是怎样的,民法典就是怎样的”。民法典的“物权”“合同”“人格权”等编次,都与人民权益息息相关。其1260条条文涵盖民事活动的大事小事,如“离婚太冲动?30天内可撤回”“借一万还十万?网贷套路不用怕”等条文解读,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俨然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织密了人民权利的“防护网”,支起了权利平等的“公平称”。

二是“担当味”。民法典与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党政干部及公民个人都密切相关。从政府机关层面看,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力手段,是正确决策、优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充分保障,这是国家对人民的担当。从组织层面看,民法典是党政干部谋事、干事的理论源泉,深入学习、全面遵守、带头维护,是党政干部对群众的担当。从个人层面看,民众心怀敬畏,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是公民对社会的担当。

三是“发展味”。民法典汲取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沉淀了70多年新中国民事法律经验,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其颁布实施的历程,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发展的过程。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实际,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坚持发展眼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民事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3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表决通过,党员应积极响应号召,做好民法典学习宣传推广工作。现阶段学习,要做实“笨”功夫。

学习上要“笨”一点,勤读原文。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1260条,体现了“平等和保护”,涵盖人生各阶段相关问题,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党员要先学一步、先做一步,做好“领学”“领讲”工作,就必须原原本本读原文,逐字逐句认真领会,甘当“小学生”,不可囫囵吞枣、大而化之,以免一知半解。

调门上要“笨”一点,多做扎根基、打基础的“马步”功夫。“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党员对民法典的掌握应更透彻,准确把握其内在神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硬功,少一些好高骛远的“花拳绣腿”。要通过典型引路、形象化解读、口语化宣传等创新举措,让民法典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心思上要“笨”一点,把握民法典内在精髓。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推进工作是长期的,党员要体现出耐性和韧性。不能急功近利,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民法典的相关工作做细吃透压实,让民法典的融入过程成为干部践行好作风的过程。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依法治国划时代的里程碑。

这是人民的胜利。民法典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意愿,它来自人民生活和实践。无论是高空抛物、“套路贷”“校园贷”,还是霸座、网络虚拟财产等问题,民法典都给出了解答。在编撰过程中,民法典先后10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充分汲取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以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全面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保护。

这是时代的奋斗。编纂民法典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一棒接一棒接续奋斗。民法典的诞生,是我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不断创造升华的结果。它始终坚定“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法是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民法典的诞生将全力加快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党员干部应主动学好、宣传好、解读好民法典,更好地推动其实施。

要立足于“民”,与民法典中“人民至上”的思想同频共振。民法典全部内容围绕人的权利书写,是集民法之大成者。党员干部学习民法典要感悟其中的为民之心,思考在为民实践中是否能形成系统的为民做法和经验,是否有让为民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勇气,在学中践行,在践行中深悟民法典。

要创新于“法”,创造与时俱进的宣传、学习之法。如民法典诞生过程中,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等宣传图画和动画视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要让群众学好民法典,就要大力宣传,与时俱进地向群众展示,让群众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乐意学习和讨论民法典,提高人民群众整体文明素质,为民法典实施奠定基础。

要深耕于“典”,用好典型事,发动典型人,以“典”解“典”。民法典有7编和附则,1260个法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要以这些“典型事”为重点深入解读,同时加强群众中宣传能手的学习,组织他们加入宣教队伍,以点带线,以线织面,为全民学习民法典夯实基础。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6

再次重温“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我们应从《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一文中,进一步领悟民法典的深远意义。

民法典的“人民味”,使其成为人民权利的坚实保障。它的各编次与人民权益紧密相连,1260条条文构建起全面的权利保护体系。我们要强化民法典的执行力,让它落地城乡,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大力推广普法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民法典,让人民群众读懂、善用民法典。

民法典的“担当味”,体现在各层面的责任担当上。政府机关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契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党政干部要将民法典作为谋事干事的依据,深入学习、遵守和维护。公民个人要心怀敬畏,依法行事。只有各方面都担当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民法典的“发展味”,彰显了其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汲取了丰富的法律文化和经验,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各级政府要坚持发展眼光,加强民事立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民法典,让它为民事法治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民法典助推“中国之治”心得体会感悟篇7

《荀子·君道篇》中“法者,治之端也”,2020年民法典的通过,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深“明”大义,要读懂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民法典历经5年打磨,成为新中国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旗帜鲜“明”,要解锁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密码。民法典体现“人民性”,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顺应了人民意愿。面对新冠疫情等新情况,民法典明确保护特殊情况下无人照顾的“被监护人”、明确物业应急处置责任等,体现了应时运而生、为民所需的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新格局。

清正廉“明”,要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之治。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广大党员干部是连接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道桥梁”。党员干部要运用群众语言宣传阐释民法典,让良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要严明纪律规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司法公信力,维护民法典权威,助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