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4年度质保部工作总结与2015年度工作计划
2025-09-25人已围观
2014年度质保部工作总结与2015年度工作计划
一、2014年度质保部工作总结
2014年度,质保部在公司领导的统筹支持下,联合各部门协同配合,全体质检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年度核心工作任务。本年度工作围绕质量检验、现场管控、体系运行等核心模块展开,具体成效如下:
(一)日常质量检验工作
日常质量检验是质保工作的核心环节,本年度质保部聚焦原辅料入口管控与成品出口把关,通过标准修订、流程优化与责任落实,实现检验工作的规范化与精准化。
1. 原辅料检验
2014年7月,质保部结合《GB/T XXXX-2014原辅料通用质量标准》及公司生产实际需求,对原辅料质量标准及必检项目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修订,明确12项关键指标的检验方法与判定阈值,并将检验数据真实性、及时性纳入化验员绩效考核体系,直接与月度薪资挂钩,强化检验责任落地。同时,推行原辅料与成品化验员每半年轮换制度,通过交叉监督机制提升检验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数据显示,本年度累计对6批次不合格原辅料(如葡萄糖浆、食用添加剂等)实施退货处理,对3批次指标临界的原辅料实施降级使用,有效避免不合格原料流入生产环节造成的成本损耗。但受限于检测设备配置(如缺乏白度仪、脂肪测定仪)及人员专业能力,本年度原辅料检验仍聚焦安全性、纯度等重点指标,未实现全项覆盖,导致2014年下半年出现淀粉因白度、脂肪指标未纳入必检项目而引发的生产工艺不稳定问题,此为年度检验工作的核心改进点。
2. 成品检验
2014年7月,质保部基于国家标准、客户需求及生产工艺参数,对成品进行分级定位(分为一级品、合格品、待处理品),细化不同等级的判定标准,将检验关口前移,力争在成品入库前识别潜在质量问题,降低客户投诉风险。
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度质保部共完成两类核心产品检验:其一,产品检验1009批,总重量5473.7吨,其中符合内控标准640批(3426.2吨),内控达标率62.59%,超内控标准369批(2047.5吨),综合合格率维持在100% ;其二,产品检验1029批,总重量2899.875吨,其中符合内控标准258批(764.55吨),内控达标率26.36%,不合格179批(446.9吨),不合格率15.41% 。不合格产品主要因色泽偏差(占比45%)、水分超标(占比30%)、粒度不符(占比25%)导致,均已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返工或销毁,未流入市场。
(二)生产现场质量管理
本年度质保部以“过程质量控制理论”为指导[1],通过日常巡查、问题纠偏、制度优化,强化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减少过程性质量问题。
1. 日常巡查与隐患整改
质保部执行“每日3次现场巡查”制度(早班开工前、中班生产中、晚班交接班时),重点检查生产设备清洁度、工艺参数执行情况、产品标识完整性等。对巡查发现的质量隐患(如设备密封不严导致的杂质混入、操作人员未按规程记录参数),即时与生产部门沟通,能当场整改的要求立即处置;无法当场整改的,出具《质量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限,并跟踪整改闭环。2014年度累计出具《质量整改通知单》28份,整改完成率100%,整改后问题复发率低于5%。
2. 规范生产记录与标识管理
针对本年度多次出现的产品生产批号模糊、标签粘贴错位等问题,质保部牵头修订《产品批号管理规程》,明确批号编制规则(含生产日期、生产线、班组代码)、打印标准(字体字号、清晰度)及粘贴位置,经2014年9月实施后,相关问题发生率从每月8起降至每月1起,成效显著。同时,协助生产部门修订《生产一线交接班管理制度》,新增“质量状态交接”条款,要求交接班时必须确认在制品质量情况,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的质量问题。
(三)产品发货管理
2014年度,质保部严格执行“出库检验-问题标注-上报审批”的发货前质量管控流程,对每批次待发货产品进行抽样复检,确保发货产品符合客户订单要求。但该流程存在关键漏洞:未建立规范的发货质量签批手续,即复检结果未通过书面签批确认便允许发货,导致本年度批次问题货物因责任界定不清,质保部相关人员受到公司处罚。此流程缺陷已纳入年度问题清单,作为2015年重点改进项。
(四)客户投诉处理
数据显示,2014年1月-12月,质保部共接收客户质量投诉15起,投诉类型主要包括:产品色泽差异(6起,占比40%)、包装破损导致的污染(4起,占比26.7%)、粒度不符合订单要求(5起,占比33.3%)。针对每起投诉,质保部均牵头组织生产、销售、技术部门开展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如优化烘干工艺解决色泽问题、升级包装材质减少破损),并跟踪措施落实效果,确保同类投诉不再复发。截至2014年12月,15起投诉均已完成闭环处理,客户满意度达93.3%。
(五)质量体系运行
2014年度,质保部以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2],持续推动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公司质量管控符合标准要求。
1. 体系文件优化与资料管控
质保部通过行业协会培训、线上学习平台(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更新质量管理知识,结合公司实际运营情况,修订《原辅料检验规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等8项体系文件,确保文件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督促采购部门每季度更新供应商资质文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等),设备科按年度完成检测设备定期检定(如电子天平、酸度计等),2014年度供应商资质完整率、设备检定合格率均达100%。
2. 体系审核与改进
2014年12月,公司顺利通过第三方机构组织的ISO 9001:2008体系第二次监督审核,维持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性。本次审核与以往相比,更注重内部体系资料的自主完善,审核过程中,质保部就“风险识别不足”“过程监控数据未充分利用”等难点与审核专家深度交流,明确改进方向。需注意的是,2015年国家将实施新版ISO 9001:2015标准,该标准更强调风险预判与应对能力,而非单纯的文件控制与问题处置,此为2015年体系工作的核心调整方向。
(六)质量报表与服务支撑
1. 质量数据统计与汇报
质保部严格执行“日报-周报-月报”的质量数据统计制度,每日编制《产品质量日报表》,每周汇总《原辅料检验周报表》,每月生成《月度质量分析报告》,清晰呈现产品合格率、内控达标率、不合格原因分布等关键数据,为生产部门调整工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014年度质量报表提交及时率100%,数据误差率低于1%。
2. 销售与生产服务支撑
本年度,质保部配合销售部门完成23份客户投标文件的质量证明材料编制(如产品检验报告、体系认证证书),协助完成8份特殊产品(如定制粒度、特殊包装)的质量标准确认,确保销售需求与生产能力匹配。同时,针对客户提出的质量咨询(如产品保质期、使用注意事项),均在24小时内给予专业答复,支撑销售工作顺利开展。
(七)关键检测报告管控
为确保生产经营合规性,质保部严格管控三类关键检测报告的有效期:一是产品外检报告,按每半年一次的周期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2014年度完成2次外检,报告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二是生产用水检测报告,按年度委托疾控中心检测,检测结果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员工健康证,督促质检、生产等直接接触产品的岗位员工每年进行健康体检,2014年度相关岗位员工健康证持有率100%,无过期证件上岗情况。
(八)跨部门协调工作
1. 不合格原辅料跟踪
针对本年度识别的不合格原辅料,质保部建立“跟踪台账”,全程监控不合格原料的存放、处置(退货/销毁)流程,确保无不合格原料被违规使用。2014年累计完成5批次不合格原料的退货工作,涉及金额12万元,有效减少公司损失。
2. 跨部门问题协同解决
针对客户投诉的“供货不及时”与“质量波动”问题,质保部于2014年10月牵头组织生产、销售、技术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解决方案:生产部门提前7天备货,质保部提升抽检频次(从每批1次增至每批2次),技术部门优化工艺参数稳定性。方案实施后,客户相关投诉从每月3起降至每月0起。同时,协助公司完成官网质量管理板块的内容更新,上传最新体系证书、产品检验标准等资料,提升公司质量形象。
二、2014年度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
1. 原辅料检验覆盖不全:受设备与人员限制,原辅料检验未实现全项覆盖,导致非必检指标(如淀粉白度、脂肪)异常引发生产问题。
2. 发货管理流程缺失:未建立发货质量书面签批手续,导致问题货物责任界定不清,增加管理风险。
3. 质量体系风险管控不足:现行体系仍聚焦“问题处置”,未形成系统性风险预判机制,难以适应新版ISO 9001:2015标准要求。
4. 人员专业能力待提升:中控人员检验准确率仅为75%,需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三、2015年度质保部工作计划
基于2014年度工作复盘,2015年度质保部以“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升级、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优化日常质量检验工作
1. 原辅料检验全项覆盖:2015年3月底前完成检测设备采购(白度仪、脂肪测定仪),4月起将淀粉白度、脂肪等5项指标纳入必检项目,实现核心原辅料全项检验,检验覆盖率较2014年提升30%以上;同时,每季度组织1次原辅料检验能力验证(与第三方机构比对),确保检验数据准确性。
2. 成品检验流程细化:修订《成品检验规程》,增加“在制品抽样检验”环节(每2小时抽样1次),提前识别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将成品内控达标率目标提升至70%(2014年为62.59%),不合格品处置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
3. 检验数据考核强化:完善化验员绩效考核体系,将检验数据准确率(目标99%以上)、报告提交及时性(目标100%)纳入核心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直接挂钩。
(二)强化生产现场与发货管理
1. 现场管控升级:将日常巡查频次从每日3次增至每日4次,新增“工艺参数符合性检查”项(如温度、压力偏差范围);每月参与生产部门周前会议,提前预判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对现场违规操作实施“首次警告、二次罚款”的处罚机制,降低违规发生率。
2. 发货流程规范:2015年2月底前制定《产品发货质量签批管理办法》,明确发货前需经“检验员复检-质保部负责人审核-生产负责人确认”三级签批,无签批手续的货物严禁出库;每月对发货记录进行复盘,确保签批流程100%执行。
(三)推进质量体系升级
1. 体系标准转换:2015年6月底前完成ISO 9001:2008向ISO 9001:2015标准的转换,修订《质量手册》《风险控制程序》等10项体系文件,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流程机制,每季度组织1次风险评审会议。
2. 供应商现场评审:2015年下半年对2家核心原辅料供应商(淀粉、葡萄糖浆)开展现场评审,重点核查其生产过程管控、质量追溯能力,评审合格后方可继续合作;建立供应商质量分级制度(A/B/C级),A级供应商优先合作。
3. 体系审核准备:10月底前完成内部审核(覆盖所有部门),11月组织管理评审,确保12月顺利通过ISO 9001:2015体系首次监督审核。
(四)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1. 中控人员培训考核:每季度组织1次中控人员专业培训(检验方法、标准解读),培训后开展样品测试考核,考核合格分数线设定为85分,目标使中控人员检验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2014年为75%);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施待岗培训。
2. 全员质量意识提升:每月组织1次质量知识分享会(如客户投诉案例分析、体系标准解读),覆盖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每年组织1次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营造质量管控氛围。
(五)完善跨部门协调与服务
1. 不合格品协同处置:建立“不合格品处置跨部门联动机制”,涉及不合格原辅料或成品时,2小时内通知相关部门(采购、生产、销售),4小时内召开处置会议,确保处置高效性;每季度汇总不合格品处置情况,形成《质量改进报告》。
2. 销售服务支撑优化:配合销售部门完成客户质量需求调研,提前制定特殊产品的质量标准;针对客户投诉,建立“2小时响应、48小时闭环”的处理机制,客户满意度目标提升至95%以上(2014年为93.3%)。
[1] 过程质量控制理论强调对生产全流程的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即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减少质量问题的产生,是制造业质量管理的核心理论之一。
[2] ISO 9001:200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聚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方法、持续改进”等核心原则,为企业提供系统化的质量管控框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14年度质保部工作总结与2015年度工作计划
- 202X年度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全维度总结与规范体系
- 202X年度某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全年开展主题教育8次、党
- 2023-2024学年中专班主任学期期末工作总结(数据化复盘报告)
- 2011年区残联党风廉政工作总结
- 202X年度项目出纳工作总结(月度数据复盘与流程优化报告)
- 202X-202X学年第一学期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班级:三年级3
- 2019-2020年11月XX区商务局电商领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含31.7万元农产品
- 2010-2014年户政管理工作成效报告:人口治理与服务能力提升纪实
- XXX医院202X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