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2024年脱贫攻坚实践复盘与核心经验总结(10篇)

2025-09-25人已围观

2020-2024年脱贫攻坚实践复盘与核心经验总结(10篇)

1. 纪检监察视角下的脱贫攻坚监督实践与成效

“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第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会议明确的重要部署。在疫情防控形势趋缓阶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监督与脱贫攻坚保障工作,对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构成显著挑战,辉县市纪委监委的实践为此提供了典型样本。

在当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下,辉县市纪委监委动态调整监督重点,将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列为核心监督方向。通过强化派驻监督职能,督促统战、公安等职能部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境外返回人员申报、排查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有效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截至2020年6月,累计排查境外返辉人员127人次,整改流程漏洞3项。

守住境外疫情输入防线的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在河南省未退出贫困村序列的52个贫困村中,辉县市占比达25%(13个),这些贫困村均属于“贫中贫”“困中困”范畴。受疫情冲击影响,13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工作面临额外压力,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上述挑战,辉县市纪委监委创新采用县乡两级纪委“监督到户、覆盖到人”工作机制,明确损害贫困群众利益问题的监督责任主体,确保扶贫政策落实中的问题有人跟进、有人核查。在监督执行中,严格遵循“精准化、客观化”原则,对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等重点环节开展实地核查,既不夸大问题,也不缩小差距,累计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46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问题,辉县市纪委监委建立“问责-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对查实的2起虚假脱贫案例进行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2020年上半年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7起,处理11人。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定位,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辉县市纪委监委的实践表明,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需以政策为遵循、以问题为导向,在统筹疫情防控监督与深度贫困“歼灭战”中保持战略定力,依规依纪依法推进各项工作,方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纪律保障。

2. 2020年XX镇脱贫攻坚工作复盘与数据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XX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中央、省、州、县各级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将群众脱贫增收作为核心发力点,以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纵深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现将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XX镇贫困基础数据

XX镇下辖5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397人,其中农业人口12791人,占比88.8%。2014年建档立卡初期,全镇贫困户445户1577人;2014-2019年期间,累计脱贫273户969人,新识别48户119人,返贫8户28人,自然增加141人,自然减少40人,剔除不符合条件贫困户6户24人;2019年11月动态管理后,新增识别贫困户6户25人,脱贫退出190户639人,自然增加32人,自然减少16人。截至2020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475户1716人,其中已脱贫439户1616人(脱贫率94.2%),未脱贫36户100人(贫困发生率0.78%)。

二、2020年脱贫攻坚核心成效

(一)“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情况

1. 吃穿不愁保障:2020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向贫困户发放仔猪906头、能繁母猪151头,项目覆盖贫困户328户,当年户均增收约1200元;投入25万元与勐腊云池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巴马香猪养殖,覆盖勐远村36户未脱贫户,按仔猪利润分红模式实施(合作期限3年),2020年户均分红800元;整合资金10.5万元,帮扶南拼村小组发展蜜蜂养殖,带动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元;新增生态护林员岗位16个,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人,实现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将179户554人纳入农村社会兜底保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290人,占比55.2%;结合贫困户现有资源,与辖区企业及合作社签订橡胶、茶叶、小耳朵猪等购销协议456份,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2. 教育保障:全镇青壮年文盲率维持在0%,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政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16人);28名就读中职以上学校的贫困学生全部享受“雨露计划”补助,补助资金共计8.4万元,政策覆盖率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初步实现。

3. 基本医疗保障:全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07人全部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保费由政府按人均180元标准兜底缴纳;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签约服务率100%,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5%以上。

4. 安全住房保障:全镇累计实施三批“四类重点”对象安全住房建设,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09户,其中C级修缮加固43户(占比10.5%),D级拆除重建366户(占比89.5%);截至2020年底,已完工入住333户,完成封顶11户,装修中63户,完成墙体3户,完成地圈梁1户,修缮中4户,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427.92万元;第四批安全住房建设涉及一般农户231户,其中在建145户,未建86户。

(二)贫困村出列10项标准达标情况

以藤篾山村委会(全镇唯一贫困村)为例,其出列达标情况如下:

1. 贫困发生率:未脱贫8户18人,贫困发生率0.78%,低于2%标准;

2. 交通条件:行政村至镇政府道路为沥青路面,危险路段防护措施覆盖率100%;

3. 广播电视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4. 电力保障:已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供电可靠率99.8%;

5. 饮水安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集中供水率95%以上;

6. 医疗设施:村级卫生室按标准配齐医疗设备,配备合格村医2名;

7. 公共服务:建成村级活动室1个、标准化篮球场1个、农村书屋1个,设施使用率80%以上;

8. 教育普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率100%;

9. 通信覆盖:手机信号、宽带网络实现全村覆盖,网络接入速率不低于10Mbps;

10. 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67万元,高于3万元标准,达标率100%。

(三)“六清”标准落实与规划执行

1. “六清”摸底:组织13家挂包帮单位、3支驻村工作队(12名队员)完成470本《帮扶手册》填写,实现建档立卡户“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经摸底,36户未脱贫户致贫原因分布为:因病致贫8户(22.2%)、因残致贫4户(11.1%)、因学致贫1户(2.8%)、因缺土地致贫2户(5.6%)、因缺劳力致贫12户(33.3%)、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9户(25%)。

2. 规划执行:制定5个行政村村级施工图及镇级路线图,分类分年度细化目标任务。2018-2020年累计投入4465.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47.98万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完工率92%,资金拨付率88%。

(四)督查反馈问题整改

2020年,全镇共接收各级督查反馈问题712条,具体整改情况如下:

-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反馈问题11条,整改完成9条(完成率81.8%);

- 云南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反馈问题10条,整改完成7条(完成率70%);

- 扶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16条,整改完成14条(完成率87.5%);

- 州级第一阶段督导反馈问题148条,整改中148条(计划12月中旬前完成);

- 县级101人督导组反馈问题670条,整改完成586条(完成率87.5%)。

(五)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依据《勐腊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9个重点领域开展自查自纠,未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三、存在的核心问题

1. 政策宣传存在短板:宣传方式单一,以传统广播、标语为主,新媒体使用率不足30%;党员带头致富、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仅为82%,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5%)。

2. 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仍较突出,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占比仅为65%,低于全县平均水平(75%)。

3. 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以橡胶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60%,但橡胶价格持续低迷(2020年均价较2019年下降8%),产业转型周期长、难度大。

4. 带动主体薄弱:辖区内缺乏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仅有8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不足10个,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仅为70%。

5. 基础设施薄弱:水利、交通、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资金缺口达800万元,山区雨季道路通行中断率达15%,影响项目施工进度。

3. 乡镇层面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强调需“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乡镇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其统筹协调能力直接决定脱贫攻坚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系统提升脱贫质量

乡镇层面需从基础设施修复、脱贫攻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个维度同步发力,高度关注民生福祉。具体而言,需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提前谋划政策衔接机制,确保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相较于传统“单点式”扶贫,系统性扶贫可使脱贫质量提升20%-30%,这一结论与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发布的《脱贫质量评估报告》结论一致。

二、压实责任链条,确保攻坚成效

1. 基础设施攻坚:以道路、住房为重点,2020年累计实施道路扩建项目3个、硬化项目5个、续建项目2个、岩面涵洞桥建设项目1个、滚水坝修复项目2个,解决23个村民小组的出行问题;对14户预脱贫户房屋进行修缮或新建,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

2. 政策精准落地:严格执行产业奖补政策,2020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20万元,覆盖贫困户320户,产业覆盖率达85%;完成建档立卡移民搬迁户18户的后续帮扶,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0%。

3. 作风建设保障: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20年组织常态化督导暗访12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6项,未发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扶贫领域作风满意度达88%。

三、统筹兼顾,实现防疫与生产“两手硬”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乡镇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采取“网格化管理+大数据排查”模式,有效防范疫情输入。2020年累计排查返乡人员3200人次,落实居家隔离120人,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需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对标上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统筹推进较好的乡镇,其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较第一季度提升40%,高于未统筹推进乡镇(25%)15个百分点。这一实践印证了“系统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在复杂问题解决中,需通过多要素协同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1]。

[1] 系统治理理论强调通过整合政策、资源、主体等要素,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以应对复杂公共事务,其核心观点在《公共治理导论》(张成福,2007)中有详细阐述。

4. 脱贫攻坚的战略意义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彻底解决全国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艰苦奋斗精神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维度

1. 干部带头示范:党员干部需践行“沉下去、干实事”的工作作风,通过“一对一”帮扶机制,为贫困户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路径。2020年,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25.5万个,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46.1万人,这些干部平均每年驻村时间超过200天,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人力保障。

2.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需通过“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方式,改变“等靠要”思想。数据显示,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的地区,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比例较未开展地区提升35%,这一实践与“赋能理论”的核心观点一致——通过提升个体能力,激发其主动发展的意愿[2]。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三大战略意义

1.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巩固执政基础。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成就使群众对党的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脱贫攻坚可有效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较2015年增长42.1%,其中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更加牢固。

3.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2020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9%,安全住房覆盖率达100%,这些成就使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保障。

[2] 赋能理论由美国学者阿马蒂亚·森提出,强调通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个体发展能力,该理论在《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1999)中有系统阐述。

5. 脱贫攻坚中的群众思想引导与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了辉煌成绩,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一、群众思想层面的突出问题

1. 政策认知偏差:部分群众对脱贫政策的理解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主动配合乡村干部开展工作的意愿不足。2020年,某省调研显示,仅60%的贫困户能准确说出3项以上帮扶政策,政策知晓率有待提升。

2. 价值观错位:个别群众将“争当贫困户”视为荣耀,甚至出现“比穷”现象。数据显示,某县曾出现12起非贫困户申请纳入建档立卡的情况,反映出部分群众价值观存在偏差。

3. 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