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度XX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以“七年零伤亡”为核心的3621处隐患点防控实践
2025-09-17人已围观
2024年度XX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以“七年零伤亡”为核心的3621处隐患点防控实践
XX市作为XX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呈现“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显著特征。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达3621处,其中纳入省、市、县三级重点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共714处。近年来,全市严格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科学制定方案、压实防灾责任、完善防治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核心工作实践:构建“五位一体”防控体系,实现风险全链条管控
(一)健全组织架构,压实分级责任
全市已建立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自然资源局领导任副组长,涵盖财政、民政、气象、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18个关键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严格履行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及巡查指导职责,将职责任务细化分解至各成员单位,全面落实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截至2024年,三级领导小组累计召开专题部署会议42次,协调解决跨部门防治问题35项,责任落实率达100%。
(二)精准编制预案,强化“两卡”落地
市、县两级每年汛前(3-4月)均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同级政府审议批准后下发至乡镇、村组及相关单位执行。针对全市3621处灾害危险点,逐一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与“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险情应对措施、撤离路线及责任人。2024年,全市累计发放“工作明白卡”1260份,覆盖所有防灾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发放“避险明白卡”5920份,确保受威胁的1.8万户群众“一户一卡”,卡片知晓率达98%以上。
(三)多维开展宣传,提升全民防灾意识
遵循《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核心原则,结合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指南》要求,以“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为重要节点,开展立体化宣传。2024年,全市累计组织街头咨询活动28场,入户发放科普资料1.2万余份,出动宣传车65台次,覆盖127个乡镇、892个村组;在灾害易发区悬挂宣传标语320条、张贴宣传图画1800张,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知晓率较2023年提升22个百分点。
(四)分层开展培训,强化队伍专业能力
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分层培训、按需施教”机制:市自然资源局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为载体,侧重培训县、乡两级政府分管领导及自然资源部门业务骨干,2024年共组织专题培训4场,覆盖320人次;县自然资源局以集中学习班形式,培训县、乡领导小组成员及隐患点监测人员,全年组织培训6场,参训510人次,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100%,监测人员实操能力显著提升。
(五)构建群防网络,实现监测全覆盖
以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构建“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四级监测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固定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的专职监测人员共539人,实现714处重点监控点“一点一人”实时监测,非重点监控点监测覆盖率达95%以上。
(六)强化巡查排查,及时处置险情
建立“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全周期排查机制:2024年汛前(3-4月),累计出动排查人员860人次,完成3621处隐患点全面排查,发现新增隐患点17处,全部纳入监控;汛期(5-9月),市、县、乡三级监测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组建42个巡查组、28个应急抢险小组,累计巡查2100余次,现场处置险情32起,其中12起险情通过提前预警实现群众安全转移。
(七)完善制度体系,规范防治流程
先后制定并实施8项核心管理制度,包括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速报制度、危险点巡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预防预报与预警告示制度、防治奖罚制度。制度体系的完善,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奖罚分明”,2024年监测资料上报及时率达100%,险情速报平均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
二、现存突出问题:数据揭示防控短板与风险隐患
(一)防灾意识存在季节性薄弱点
数据显示,地质灾害防治需覆盖全年,但2024年汛期结束后1个月内(10月),基层监测点巡查频次较汛期(5-9月)下降45%,部分群众及基层工作人员存在“汛期过后无风险”的侥幸心理。而实际情况表明,汛期后山体涵养大量水分,已开裂失稳的山体仍有下滑风险,2024年11月全市就发生2起非汛期小型滑坡,均与防灾意识松懈相关。
(二)农村建房违规引发隐患风险
受“背靠大山有靠山”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耕地保护政策收紧,部分农民选择山边建房。据2024年农村宅基地审批数据统计,全市申请山边建房的农户占比达28%,其中15%存在切坡角度超过45°的违规情况(规范要求切坡角度应≤30°),直接导致新增滑坡隐患12处,占全年新增隐患点总数的70.6%。
(三)治理资金缺口显著
全市3621处灾害隐患点中,小型隐患点占比达88.4%(3200余处),因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国家级治理项目申报条件。2024年全市仅获批国家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860万元,涉及3个项目;而地方财政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全年仅能统筹安排治理资金680万元,按单处小型隐患点平均治理费用5万元计算,年度资金缺口超1.5亿元,导致2100余处小型隐患点仅能维持监测,无法开展实质性治理。
(四)人为因素诱发灾害占比高
结果表明,2024年全市已发生的25起地质灾害(含险情)中,17起与人为活动相关,占比达68%。其中,采矿企业长期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7起,涉及塌陷面积共1.2万平方米;公路建设开挖山体引发滑坡隐患9起,影响沿线3个村庄、120户群众;此外,违规取土、砍伐林木等行为引发隐患1起,人为因素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控的重要挑战。
三、优化防治对策:聚焦问题导向,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一)深化科普宣传,实现意识全年在线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大众传媒,结合“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宣传:线上通过市级媒体开设“地质灾害防治专栏”,每月推送科普内容不少于4篇;线下在村(组)设置固定宣传橱窗,每季度更新内容1次。2024年已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册2万册,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下一步将重点强化非汛期宣传,计划在10-12月开展“防灾意识巩固月”活动,目标使非汛期巡查频次下降幅度控制在20%以内。
(二)规范农村建房,建立全流程监管
参照《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建立“宅基地选址-地质评估-审批-建设监管-验收”全流程机制:自然资源部门在宅基地审批前,必须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评估结果为“不适宜建房”的地块坚决不予审批;对确需山边建房的,明确切坡角度、防护措施等要求,并安排专人全程跟踪建设过程。2024年通过该机制,已否决不适宜建房申请35份,山边建房违规切坡率较上年下降30%,下一步将推动建立“农村建房地质安全承诺书”制度,强化农户主体责任。
(三)创新基金筹措模式,拓宽资金来源
按照“企业提存+矿业权收益提留+社会赞助”的多元模式,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一是要求矿山企业按年度矿产品销售额0.5%提存防治资金,2025年计划覆盖全市42家矿山企业,预计年提存资金600万元;二是从矿业权出让、转让收益中提取10%作为基金,预计年贡献资金400万元;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捐赠,目标年筹集资金200万元,力争2025年基金规模达1200万元,优先用于小型隐患点治理,年度治理数量目标提升至150处。
(四)严格监管执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严格遵循“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强化对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的监管:一是建立企业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清单,要求采矿企业、建设单位编制专项防治方案,并缴纳保证金(2024年已收取保证金520万元);二是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违规抽排地下水、开挖山体等行为“零容忍”,2024年共查处违规行为15起,其中责令整改12起,行政处罚3起,罚款总额52万元;下一步将建立“企业地质灾害信用档案”,对违规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倒逼企业落实防治责任。
上一篇:2024年XX区财政局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年度数据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4年度XX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以“七年零伤亡”为核心的3621处隐患
- 2024年XX区财政局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年度数据报告)
- 2014-2016年网店经营多案例总结报告(含11笔订单252.9元成交额164人次浏览核
- 2019-2020年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报告
- 2024年XX单位作风建设年党建工作总结
- 2016-2020年政府选派下村干部工作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XX单位党建工作总结暨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
- 2019年下半年聊城大学校园管理中心工作总结——以2100棵高干冬青栽植与省高
- 2010-2013年市场企管科管理员工作总结汇编
- 202X年XX区域学前教育条例学习与实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