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3-2018年XX医院院感科年度工作总结(含核心监测数据与管控实践)

2025-09-21人已围观

2013-2018年XX医院院感科年度工作总结(含核心监测数据与管控实践)

一、2013年度院感管理工作总结

2013年,在院领导统筹支持及各科室协同配合下,院感科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系统性推进院感防控工作,全年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核心工作成效及数据如下:

(一)组织体系完善与制度优化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构建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体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该体系符合我国医疗机构院感管理的核心组织框架,确保管控责任层层落实[1]。年内及时调整委员会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召开专题会议4次,针对院感监测、消毒隔离等关键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同步修订《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流程》等8项制度,通过定期督查确保制度落地率达100%。

(二)医院感染监测核心数据

1. 全院感染率监测:2013年1-12月共监测住院患者2408例,其中妇产科分娩904例、妇产科手术531例、儿科手术114例、新生儿住院73例;累计发生医院感染7例,整体感染率0.3%,符合卫生部规定的三级医院感染率≤8%的标准。其中无菌切口感染0例,感染率0%,显著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5%阈值;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99.7%,达到≥97%的行业要求。

2. 现患率调查:9月开展住院患者现患率调查,单日调查在院患者16例,实查率100%。结果显示,当日医院感染率0%,抗菌药物使用率75%,与同期同级医院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3. 目标性监测:1-8月针对妇产科会阴侧切口开展专项监测,共覆盖病例326例,未发现切口感染病例,监测合格率100%。

4. 消毒灭菌监测:受限于硬件条件,环境卫生学系统采样尚未完全开展;但完成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6月1次,共监测灯管42根,合格率100%。压力蒸汽灭菌器实现物理、化学监测全覆盖,每日记录完整,但生物监测因条件限制未按每周1次的规范要求执行[2]。

(三)医疗废物与重点科室管控

1. 医疗废物管理:推动医疗废物专职人员下收制度落地,完成对2名下收人员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个人防护培训,实现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交接全流程记录,全年无医疗废物流失或泄漏事件。

2. 重点科室干预:定期对儿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开展院感督查,累计12次;为儿科提供新生儿暖箱拆洗消毒登记表,规范操作流程,全年新生儿病房未发生感染聚集事件。

(四)存在问题

1. 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职能未充分发挥,部分科室质控记录不完整。

2. 重点科室院感干预措施缺乏系统性,未形成标准化管控流程。

3. 部分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扎实,存在病例漏报现象,漏报率经核查为8.3%。

二、2014年度院感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院感科以“PDCA循环”理论为指导,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院感防控体系[3]。全年无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核心工作指标均优于上年度。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

1. 8月重新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临床科室监控小组,完善三级网络架构;11月将院感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体系,制定奖惩办法,院感质控权重占比提升至15%。

2. 修订《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制度》《手卫生管理规范》等5项制度,新增《外来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制度与《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最新要求同步。

(二)核心监测数据

1. 医院感染率:全年监测住院患者7656例,发生医院感染10例,感染率0.13%,漏报率0%;10月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住院患者502人,实查率100%,感染率0%。

2. Ⅰ类切口感染监测:1-12月监测Ⅰ类手术210例,感染0例,感染率0%,维持在行业优秀水平(≤0.5%)。

3. 环境卫生学监测:1-12月累计采样347份,涵盖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等类别,合格率100%。其中层流手术室空气采样采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结果均符合Class 5级洁净要求。

4. 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间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展B-D试验,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全年监测36次,合格率100%;6月监测紫外线灯管10根,合格率99%(1根强度不达标已更换)。

5. 抗菌药物与MDRO监测:每月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使用率控制在45%以内,符合≤60%的国家标准;全年监管MDRO感染患者144例,每季度公布耐药菌排序,医师依据药敏结果用药率提升至90%。

(三)培训与医疗废物管理

1. 培训体系:完成13名新职工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率100%;组织“感染防控,‘手’当其冲”主题培训1次,覆盖全院300余人次;采用“集中培训+晨会科室培训”模式,全年累计培训8次,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知晓率达85%。

2. 医疗废物管理:重新设计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规范记录要素;完成2名下收人员的法律、防护培训,医疗废物分类正确率提升至95%,较上年度提高12个百分点。

(四)存在问题

1. 临床感染管理小组履职能力不足,部分科室质控检查流于形式。

2. 感染监测结果反馈不及时,个别科室整改跟踪不到位。

3.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仅为60%,未达到≥95%的评审标准。

三、2015年度院感管理工作总结

2015年,院感科围绕“降低感染风险、提升管控精度”目标,通过系统性监测、精准化培训及重点环节干预,实现院感管理质量显著提升。全年核心监测指标中,消毒灭菌合格率达98.34%,重点科室感染率控制在行业低位。

(一)组织激励与培训体系

1. 评选2014年度院感先进科室4个、优秀监控医生4名、优秀监控护士4名,通过激励机制提升医务人员参与度,科室院感质控得分平均提高10分。

2. 分层培训:依据年度计划完成()期培训班,覆盖()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感染诊断标准》《MDRO控制措施》等16项核心内容;培训后考核合格率100%,平均成绩88分。院感科()名专职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6人次,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核心监测数据

1. 消毒灭菌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手术室、ICU、供应室等高危科室开展采样,全年累计采样2052份,合格2018份,合格率98.34%。其中:

- 空气采样403份,合格401份,合格率99.50%;

- 医务人员手采样185份,合格172份,合格率92.90%;

- 无菌物品、透析液及透析用水采样合格率均为100%;

- 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233份,合格231份,合格率99.14%。

2. 目标性监测: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2570例,感染33例,感染率1.28%(调整感染率3.2%),其中骨科感染率0.25%、普外科2.82%,均低于NISS系统公布的平均水平。

- ICU感染:监测992例,感染例次率11.07%;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2.75‰、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0.61‰,均低于NISS报道数据;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16.368‰,与NISS数据持平。

- 高危新生儿感染:监测1331人次,感染0例,呼吸机使用率2.62%,因侵入性操作少,感染率显著低于同级医院。

3. 现患率调查:5月开展现患率调查,覆盖27个临床科室,实查率100%,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细菌培养送检率()%。

4. MDRO与手卫生监测:全年检出细菌()株,MDRO()株,感染率()%;开展2次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第一次依从率()%、正确率()%,第二次暗访依从率()%、正确率()%;新增脚踏式水龙头48个、手消毒剂挂架700个,硬件支持显著加强。

(三)应急与重点科室干预

1. 4月组织()科室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明确各部门职责,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

2. 接受省卫生监督局及湘雅医院专家检查,针对血透室存在的问题完成全面整改,整改合格率100%。

(四)存在问题

1. 手卫生依从性虽有提升,但医生群体依从率仍低于护士群体,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 部分临床科室对MDRO隔离措施执行不严格,个别病例未落实单间隔离。

四、2016-2018年度院感管理工作总结(汇总)

2016-2018年,院感科持续深化“标准预防”原则,通过信息化辅助(2018年启动院感监测系统筹备)、重点环节强化管控,实现院感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4]。

(一)核心监测数据(2016-2018年)

1. 感染率控制:2016年住院患者感染率0.13%,2017年0.11%,2018年0.1%,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1-11月出院患者6828人,感染7例,漏报率57.1%(需进一步改进)。

2. Ⅰ类切口与重点部位感染:2016-2018年Ⅰ类切口感染率均为0%;2018年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率1.52%,低于≤5‰的标准;ICU重点部位感染率维持在10%-12%,与国内三级医院平均水平持平。

3. 环境卫生学监测:2018年1-10月采样192份,合格率95.3%;紫外线灯管监测合格率94.9%(2018年),不合格灯管均及时更换。

4. 抗菌药物使用: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37.6%,门诊9.56%;微生物送检率3.04%,低于40%的评审要求,为主要改进点。

(二)关键工作举措

1. 培训与传染病管理:2016-2018年累计开展全院性培训24次,覆盖5000余人次;2018年完成H7N9禽流感、鼠疫等传染病防控培训,传染病上报率100%(2018年上报146例),无迟报、漏报。

2. 医疗废物与重点科室管控:2017年规范医疗废物暂存点管理,分类正确率提升至98%;2018年加强透析室、胃镜室等重点科室督查,透析液监测合格率100%。

3. 专项调查与演练:2018年9月完成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实查率100%,现患率1.46%;2017年组织MDRO暴发应急演练1次,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三)存在问题(2018年复盘)

1.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64.5%,距离95%的评审标准差距较大。

2. 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低,影响MDRO精准防控。

3. 医疗废物管理因保洁员流动性大,培训效果不稳定,个别环节存在漏洞。

注:

[1]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8号)第二章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体系。

[2]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GB/T 19273-2017)要求,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每周至少1次。

[3]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适用于院感防控的持续改进。

[4] 标准预防原则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强调对所有患者均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