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XX社区(村)驻点工作队上半年工作总结(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2025-09-23人已围观

2024年XX社区(村)驻点工作队上半年工作总结(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概况

2024年上半年(1月1日-6月30日),XX驻社区(村)工作队在县委组织部、XX乡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严格遵循《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协同村“两委”班子开展驻点工作。数据显示,工作队累计驻村天数181天,走访覆盖全村175户346人,召开专题工作会议24场,解决群众诉求37项,推动基础设施项目落地4个,核心工作围绕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帮扶、民生改善三大维度展开,有效助力驻点村(社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前期筹备:调研摸底与规划制定

(一)多维调研机制建立

为精准掌握村情民情,工作队构建“三级调研体系”:一级调研面向村“两委”干部,通过8轮座谈梳理村级组织运行、产业基础等核心信息;二级调研针对党员群体,对全村23名党员(含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开展一对一访谈,掌握基层党组织活力现状;三级调研覆盖全体村民,采用“入户走访+问卷调研”模式,累计发放问卷346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达97.7%。

调研结果表明,驻点村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全村仍有2个自然屯未通硬化路,占自然屯总数的16.7%;二是产业结构单一,85%的农户收入依赖传统种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占比不足15%;三是公共服务覆盖不足,村级卫生所专业设备配备率仅60%,难以满足日常诊疗需求。

(二)科学规划编制

基于调研数据,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编制《2024年驻点村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产业筑基、基建补短板、民生强保障”三大目标。方案设定量化指标:上半年完成硬化路建设1.2公里,带动2个自然屯42户156人出行条件改善;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展至300亩,较上年同期增长50%;协助村级卫生所补充医疗设备6台(套),设备配备率提升至90%。

三、核心工作开展与成效

(一)基层组织建设强化

1. 班子建设优化:针对村“两委”班子工作效能不足问题,工作队协助开展换届后能力提升培训,累计组织政策解读、村务管理等专题培训6场,覆盖班子成员及村民代表52人次。数据显示,经培训后,村级事务办结时效缩短30%,群众对班子满意度从68%提升至89%。

2. 党员队伍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半年开展党员学习活动12次,参与党员累计186人次,党员参与率达81%。同时,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较上年同期增长66.7%,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3. 民主机制完善:推动村务、财务公开常态化,每月5日前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双渠道公示村级收支、项目进展等信息,上半年累计公示18次,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得到有效保障,信访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0%。

(二)产业帮扶与经济增收

1. 特色产业培育:聚焦驻点村光伏、特色种植两大优势产业,推动光伏电站增容项目落地——在原有106千瓦容量基础上,新增300千瓦光伏组件,于2024年6月20日实现并网发电。经测算,增容后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可达15万元,较增容前增长115.4%,覆盖贫困户54户94人,户均年增收约278元。

2. 传统产业升级:引入“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62户(含贫困户25户)入社。工作队协调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4场,培训农户120人次,推动甘蔗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展至300亩,预计亩产提升10%,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户均年增收可达3200元。

3. 产销对接搭建:与县内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上半年累计帮助农户销售甘蔗、马铃薯等农产品150吨,销售额达4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

(三)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

1.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道路硬化工程,完成1.2公里自然屯道路硬化,投入资金84万元,惠及42户156人;二是实施安全饮水提升项目,维修老化管网3处,新增水井2口,保障全村175户346人饮水安全,水质达标率维持在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协助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处,配备健身器材8套,满足村民文化娱乐需求。

2. 民生保障落实:在社会保障方面,推动全村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在危房改造方面,完成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建筑面积共计420平方米,改造后房屋安全达标率100%;在教育帮扶方面,动员2名辍学学生返校,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维持在100%。

3. 特殊群体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对全村10户五保户、19户低保户开展定期走访,上半年累计走访48次,送去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2.3万元。同时,协调县妇保院开展“两癌”筛查活动,覆盖全村适龄妇女86人,筛查率达82%,早筛早诊早治理念进一步普及。

(四)社会稳定与环境整治

1. 矛盾纠纷化解:建立“排查-调解-回访”矛盾化解机制,上半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2起,成功调解10起,调解成功率达83.3%。其中,涉及山林权属的2起纠纷,通过联合乡司法所、自然资源所协同调解,均达成和解协议,未发生越级信访事件。

2. 环境整治提升:以“城乡清洁工程”为抓手,组织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活动8次,参与人数累计320人次,清理垃圾15吨,拆除乱搭乱建4处。同时,推动沼气池建设,完成15户农户沼气池建设(其中贫困户8户),沼气池覆盖率从12%提升至21%,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工作方法与理论应用

(一)“需求导向”工作法

工作队严格遵循“群众需求在哪里,工作重心就在哪里”的原则,通过建立“村民诉求台账”,对收集的37项诉求分类施策,办结率达100%。此方法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工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避免资源浪费[1]。

(二)“资源整合”协作模式

积极联动帮扶单位、县直部门等外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例如,协调帮扶单位XX单位捐赠价值9500元的粮食加工机械1套,解决村民粮食加工难题;对接县防汛办争取防汛资金5万元,用于完善村级防汛设施。该模式符合“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2]。

(三)“赋能式”帮扶理念

注重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而非单纯“输血”。通过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电商知识讲座等赋能活动,累计培训农户280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2名。此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契合,为驻点村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3]。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驻点村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受市场价格、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数据显示,上半年甘蔗价格波动幅度达15%,直接影响农户收入稳定性,而产业保险覆盖率仅30%,风险抵御能力不足。

2. 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尽管完成部分道路硬化,但全村仍有1个自然屯未通动力电,影响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村级卫生所虽补充设备,但专业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仅2名村医,服务能力有限。

3. 基层治理精细化不足:村民自治参与度有待提升,上半年村民代表会议平均出席率为75%,部分村民对村级事务关注度不高;数字化治理手段应用较少,村务管理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工作复盘与经验总结

2024年上半年,工作队通过系统性开展调研、规划、执行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帮扶、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暴露出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复盘半年工作,得出以下经验:

1. 调研是前提:只有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计划,避免“拍脑袋”决策。

2. 协作是关键:驻点工作需联动村“两委”、帮扶单位、县直部门等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破解难题。

3. 赋能是核心:持续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从“外部帮扶”到“内生发展”的转变,确保驻点工作成效可持续。

未来工作中,工作队将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驻点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2]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