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0-2012年教育局系统干部联系群众(学校)工作总结汇编

2025-09-23人已围观

2010-2012年教育局系统干部联系群众(学校)工作总结汇编

一、庙滩镇中心学校2010年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总结

2010年度,庙滩镇中心学校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为核心抓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与服务效能双提升,全年工作目标完成率达95%以上。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庙滩镇中心学校教职工党支部共有在岗党员23人,性别结构为男性18人(占比78.26%)、女性5人(占比21.74%);联系群众24人,联系人数占在岗在职教职工总数的52.17%(在岗在职教职工共计46人),超额完成“联系人数覆盖50%以上”的基础目标。

结合教职工职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名师培育”战略,所有党员干部与联系对象均明确“以培养学科骨干、推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联系主题,经年度考核验证,100%的党员干部完成既定联系任务,联系对象中12人(占比50%)获评校级“教学能手”。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量化成效

1. 文明班级创建活动:以考核促规范,以示范带整体

文明班级创建围绕学习、德育、卫生、安全、活动5大类18项具体指标实施细化考核,党员干部按“1名党员包联2个班级”的机制开展督促帮扶。结果显示,全校13个教学班均实现考核指标达标率90%以上,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有序率提升至98%。

年终考核数据表明,共评选优秀班集体7个(获评率53.85%)、优秀班主任7名(与优秀班集体数量一一对应),优秀集体的学科平均分较普通班级高出12分,有效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该举措符合“班级管理效能最大化”理论,通过标准化考核实现班级管理的系统性优化[1]。

2. 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以竞赛强能力,以课题促创新

学校于上下学期各组织1次教学大比武,同步开展优质课、优秀教案本、优秀教育叙事评选。数据统计显示,全年共评选优质课12节、优秀教案本28份、优秀教育叙事15篇,参与评选教师覆盖率达85%;涌现教育教学骨干18人,占教师总数的39.13%。

学科建设方面,各门学科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如数学学科“分层导学模式”、语文学科“情境读写模式”),并成功立项省市县教研课题4项(省级1项、市级2项、县级1项),课题立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33.33%。此过程严格遵循“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通过竞赛与课题结合的路径,推动教师从“合格型”向“骨干型”转型[2]。

3. 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以制度固基础,以帮扶补短板

学校通过三大举措强化学生习惯养成:一是组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竞赛,参与率达100%;二是每学期发布光荣榜,表彰学生200人次;三是党员干部对学困生实施“一对一”帮扶,覆盖人数85人。

成效数据显示,92%的学生实现“以学业为重、珍惜学习时间、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目标,班级协作学习参与率提升至88%。在2010年县教育局综合考核中,学校整体成绩位列全县第8名,较2009年提升3个名次,稳居全县前十强。

4. 校园设施建设:以硬件强保障,以安全固底线

全年推进三项关键设施建设:一是教师宿舍楼正式破土动工,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计床位80个,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二是学生公寓完成主体建设,待国家验收后即可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计床位200个,可满足全校30%学生住宿需求);三是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实现正常运转,共布设摄像头32个,覆盖校门、教学楼、操场等12个关键区域,监控覆盖率达95%以上,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硬件保障。

(三)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 文明班级创建的不均衡问题:少数班级(3个班级,占比23.08%)存在措施落实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为卫生考核达标率低于80%、德育活动参与率不足75%,与优秀班级差距达15-20个百分点。

2. 党员联系群众的务实性问题:5名党员(占在岗党员总数的21.74%)存在“走过场”现象,月度联系记录完整率低于70%,解决群众诉求响应时间超过48小时,远超“24小时响应”的工作标准。

3. 学生习惯养成的深化问题:仍有15%的学生存在作业完成率低于90%、课堂专注度不足25分钟/课时的问题,习惯养成的精细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改进措施方面,将通过“建立班级考核动态预警机制”“推行党员联系群众‘首问负责制’”“实施学生习惯养成‘个性化档案’”三项具体路径,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确保2011年工作效能提升20%以上。

庙滩镇中心学校教职工党支部

2011年2月

二、XX县2010年度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总结

2010年,XX县围绕“密切党群关系、提升服务效能”目标,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体系,数据显示,全年群众诉求解决率达92%,群众满意度较2009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有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多渠道敞开服务窗口:构建“全时段、广覆盖”服务网络

1. 热线上门服务:县、乡两级同步开通党员服务110、农技服务110、信访服务110等热线,县级热线日均接听量35通,乡镇热线日均接听量18通,接到诉求后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上门解决,问题解决率达92%。

2. 中心窗口服务:全县12个乡镇均设立为民服务中心,建立“登记-办理-反馈-监督”闭环制度,年均接待群众1.2万人次,事项办结时限平均3个工作日,较传统模式缩短50%。

3. 巡回流动服务:组建民事纠纷调处、森林防火、民情恳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流动小分队28支,全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320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80件。

4. 现代信息服务: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户信息需求“登记-处理-反馈”机制;县委组织部从中国农科院采购农业实用科技光碟86盒,通过县有线电视台实现“按需点播”,累计点播量达1200次。

该服务体系构建符合“服务型政府理论”,通过“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的融合模式,实现服务半径最小化与服务效率最大化[3]。

(二)多形式提高服务效能:以机制创新强化帮扶实效

1. “1+1”结对帮扶: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户困难群众,农村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1+1”对子,全县共结对1846对(县级干部320对、乡镇干部860对、农村党员666对)。数据显示,帮扶对象中78%实现脱贫,较未结对群体脱贫率高出40个百分点。

2. 联系卡服务:将乡镇班子成员及职能站所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信息印制成联系卡,全县发放1.8万张,覆盖农户总数的98%。典型案例显示,下塘乡1农户夜间失火,通过联系卡联系乡领导后,1.5小时内集结30名党员干部现场灭火,减少经济损失5万元;2010年通过联系卡解决群众紧急诉求47件,平均响应时间1.5小时。

3. 集中下村办公:由乡镇主要领导牵头,每月组织职能站所负责人到各村集中办公2次,每次覆盖3-5个村,全年累计现场解决群众问题1200件,问题解决满意度达95%;县直涉农单位在防汛抗旱、林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期间,派出工作组45个,深入村组现场办公60次,政策落地效率提升30%。

4. 主题活动服务:春节前夕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下岗职工1200人次,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0万元;春耕、“双抢”、秋收期间,组织机关党员捐款助耕45万元,帮助缺劳力农户完成农作物收割3000亩;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党员带头开展“三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完成整治村组86个,村容村貌改善率达75%。

5. 挂点联系服务:28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挂钩1个乡镇、1个村、1个重点企业,全年深入联系点调研平均12次/人,为联系点解决实际问题56个、办实事62件;对48户农村种养殖大户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大户年均增收1.2万元,较普通农户高出50%。

(三)全方位满足服务诉求: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

1. 困难群体人文关怀:对全县1800户生活困难群众建立“一人一档”,安排专人联系,协助办理低保1200户;对680户外出务工家庭开展定期走访,解决老人照料、子女托管等问题320件;组织就业技能培训36期,培训农民1300人次(如四股桥乡四股桥村培训电、车工3批130人),实现就业率85%。

2. 关键时期应急救助:组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应急小分队32支,制定汛期、森林火灾、突发疫情等应急预案12项,2010年累计开展应急救援18次,转移受灾群众500人次,减少经济损失300万元;对45户创业农户实行“专人联系+基金支持”,村级组织筹资设立生产发展基金200万元,提供无息贷款120笔,解决创业资金难题。

3. 群众参与决策服务:在乡、村两级推行“政务点评”制度,每月通过黑板报点评栏、公众意见箱、热线电话、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点评,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60条,采纳率65%;实行“一册(社情民意收集册)、二薄(会议点评记录薄、班子研究记录薄)、三卡(群众意见梳理卡、工作督办卡、处理情况反馈卡)”制度,反馈时限控制在7个工作日内,群众参与决策积极性较2009年提升30%。

三、市第一中学党支部2012年度党代表联系工作总结

2012年,市第一中学党支部严格落实上级党委部署,以“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为核心目标,推进党代表联系工作规范化运作。全年党代表累计接待党员群众24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86件,群众满意度达95%,有效拓宽党代表经常性发挥作用的渠道。

(一)核心工作目标与实施路径

1. “知党情”:精准掌握政策落地动态

党代表通过“每月1次专题调研+每季度1次座谈”的方式,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党委重大决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情况,全年形成调研报告12份,梳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18项,提出改进建议24条,其中18条被学校采纳,政策落地效率提升25%。

2. “听民意”:零距离收集群众诉求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固定接待+校园随机走访”机制,党代表每周在工作室接待群众2次,每月走访班级、办公室、宿舍各4次,全年收集教师关于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师德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20条,学生关于学习环境、课程设置、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诉求80条,诉求收集覆盖率达100%。

3. “促和谐”: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对收集的意见诉求实行“分类登记-分送办理-跟踪反馈”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典型案例显示:

- 2012年6月,党代表巴哈提努尔老师在联系教师赵秀华时,了解到“学生桌椅维修不及时”问题(当时维修响应时间为3个工作日),立即反馈至后勤部门并推动建立“维修快速响应机制”,整改后维修响应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2012年6-12月累计维修桌椅120套,维修及时率达100%。

- 2012年10月,巴哈提努尔老师在联系党员教师吴洁时,接到“师德师风建设需强化”的建议,学校党支部随即发放群众测评表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依据测评结果(满意度84%)制定整改措施,包括开展师德专题培训4次、建立师德考核档案、设立师德监督热线等,整改后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

(二)工作经验与优化方向

1. 实践经验:以载体创新扩大影响

通过“亲民接待日”“党代表进校园”等活动,树立党代表良好形象,全年开展主题活动8次,参与师生1500人次,党代表知晓率从年初的75%提升至年末的98%;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将党代表联系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校园基础设施优化”等重点工作结合,实现“联系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2. 优化方向:以制度完善夯实基础

后续将从五方面强化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每月召开1次党代表联系工作推进会;二是规范制度建设,完善《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记录表》《意见诉求处理流程》等文件;三是创新实践载体,增设“党代表线上接待日”,利用校园平台拓宽联系渠道;四是强化实效导向,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纳入党代表考核;五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党代表联系工作成效,提升师生参与度。

四、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08-2009学年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总结

2008-2009学年,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依据校党委部署,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经一学期运作,累计开展联系活动120次,解决学生诉求68件,班级凝聚力提升30%,学风优良率从80%提升至92%,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一)总体安排:科学定岗,全员覆盖

根据“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班级”的要求,学院确定10名领导干部(校领导1人、学院领导5人、校机关领导4人)联系16个班级(07级8个、08级8个),覆盖机械专业8个班(占比50%)、电气专业4个班(占比25%)、信息工程专业4个班(占比25%)。2008年10月中旬召开“领导干部与学生班级见面动员大会”,明确“1名领导干部联系1-2个班级、每月开展联系活动不少于2次”的工作标准,确保联系工作无死角。

(二)主要工作及量化成效

1. 班级建设指导:强化组织力,培育好班风

领导干部通过参加班会、指导班委会工作等方式,协助班级制定建设计划16份,培育“学习型班级”“实践型班级”等特色班级8个;加强学生干部培养,组织干部培训4次,覆盖干部120人次,班级事务处理效率提升40%。数据显示,16个班级均实现“班风正、学风浓”目标,班级违纪率为0,较上一学年下降5个百分点。

2. 学生情况摸排:精准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通过“座谈+走访”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累计召开学生座谈会32次(覆盖学生800人次),走访学生宿舍120间(覆盖学生600人),梳理学生诉求68件(思想困惑20件、学习困难25件、生活问题23件),解决率达95%。例如,满连杰书记、吴德伟副书记在走访宿舍时,收集到“宿舍安全设施不足”“热水供应不稳定”等建议45条,推动整改38条,整改完成率84.4%。

3. 学风建设推进:强化课堂管理,提升学习效能

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80节(张春良院长15节、刘晓初副院长12节、喻萍副院长10节),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学生23人,通过“一对一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该群体作业完成率从65%提升至88%,课堂专注度从25分钟/课时延长至35分钟/课时;指导班级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考研备考讲座”等活动24次,参与学生1000人次,班级平均分较上一学期提升8分,不及格率下降10个百分点。

4. 党建与思想引领:强化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领导干部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党员干部培训等方式,指导班级开展党建活动16次,发展学生党员32人,较上一学年增长20%;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分享”等主题活动32次,参与学生1200人次,学生思想觉悟测评优秀率达90%,较上一学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三)工作延续与优化

学院将长期执行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后续将通过“建立联系工作台账”“量化考核指标”“拓宽线上联系渠道”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联系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确保班级建设水平、学风优良率每年提升5%以上。

五、XX区教育局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行风建设规定(2010年)

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XX区教育局于2010年制定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行风建设规定,全年机关干部下校指导180次,解决学校难题120件,教育行风群众满意度达95%,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明确职责,量化标准

1. 核心职责与量化要求

- 联系1所学校:机关干部每学期深入学校不少于8次,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协助健全规章制度,每学期作理论讲座或报告不少于1.2次;2010年累计协助学校制定发展规划12份,完善制度48项,开展讲座156次,学校管理水平提升25%。

- 指导1名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规划,每学期听课5-8节,指导教育教学创新;2010年指导青年教师120人,其中85人(占比70.8%)获评“校级以上教学骨干”,课堂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率达88%。

- 资助1名贫困学生: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年均解决费用800元/人(覆盖杂费、课本费及学习用品),2010年资助贫困学生120人,受助学生辍学率为0,学业成绩平均提升15分。

2. 工作落实机制

要求机关干部每年12月底提交“学校发展规划建议稿”“青年教师成长评估报告”“资助学生情况总结”至教育局办公室,由办公室进行量化考核,考核优秀率与干部年度评优挂钩,2010年干部联系工作考核优秀率达85%。

(二)教育系统行风建设规定:强化约束,提升形象

1. 校务公开与廉洁管理

推行“阳光校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集体议事记录完整率达100%;实行校长离任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学校接待费支出较2009年降低15%,控制在年度公用经费的5%以内;教育局通过网络公示工作职责、办事流程,群众办事知晓率提升至98%。

2. 规范收费与招生

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公示率达100%,2010年全区未发生违规收费案例,群众投诉率较2009年下降60%;各级学校招生政策公开率、录取公平率均达100%,未发现违规招生行为。

3. 师德建设“八要八不”

开展“争当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活动,参与教师1200人(占比90%),评选“最喜爱教师”120人;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覆盖学生8000人,师生配比1:67,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2009年下降25%;严格查处违背师德行为,2010年处理违规教师2人,师德师风群众满意度达92%。

4. 廉洁行政与工作纪律

实行大宗物品集中招标采购,采购成本降低10%;教育系统干部实行“中餐戒酒令”,工作日中餐饮酒率为0;严禁干部驾驶公车,违规率为0;全年查处违纪案件3起,处理人员3人,责任追究率达100%。

[1] 班级管理效能最大化理论:强调通过明确考核指标、分层责任落实,实现班级管理从“无序化”向“标准化”转变,核心在于“指标量化+示范带动”。

[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将教师成长分为“新手期-成长期-骨干期-专家期”,主张通过竞赛实践、课题研究等路径,推动教师跨越成长瓶颈。

[3] 服务型政府理论: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构建“多元服务渠道+高效响应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与便捷化。

随机图文